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陕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陕西省“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2-06 10:00:22
       一、立足新起点,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体育战线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深化改革、依法治体的主线,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协调快速发展,全省体育发展综合指数进入了西部省区前列。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五年来,统筹资金10亿多元,实施了1094个乡镇级和10335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75个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61个全民健身示范区示范带工程、30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体育器材配送工程,全面启动了八百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建设,城乡居民健身设施持续改善。创新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方式,在坚持办好西安城墙马拉松、安康汉江龙舟赛、宝鸡太白山登山节等传统赛事的同时,重点打造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杨凌马拉松赛、秦岭山地越野挑战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五年来,开展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3500多次,参与群众累计达1000万余人次,建成县级国民体质检测站点22个,测试群众30万余人,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00多期,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4万人,注册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884个。
       竞技体育稳中有升。五年来,我省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共获得170枚金牌、112枚银牌、124枚铜牌。其中,在伦敦第三十届奥运会上获得2金2银,刷新了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列全国第11位。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9金11银11铜,再创历史新高。创新省运会申办制,第十五届省运会于2014年在宝鸡成功举办,省体育局和宝鸡市政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重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五年来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7个、奥林匹克高水平单项基地6个、田径耐力项目高原人才开发计划项目1个、西部地区传统优势奥运项目后备力量基地5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32所、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6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1个,全省在训运动员达到1.6万人。
       体育产业和基础设施有力提升。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制定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5〕21号),推动体育与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五年来,全省体育彩票累计销售超过140亿元,为国家积累体彩公益金35.5亿元。争取国家财政资金2.1亿元,建成县区公共体育场52个、在建18个,覆盖率达到65%;建成县级公共体育馆46个、在建19个,覆盖率达到50%。省级体育场馆建设取得新进展,体彩综合楼、内府机场营区项目交付使用,宁陕高原训练基地主体竣工,省体育馆项目进入方案优化阶段,常宁生态体育训练比赛基地完成建设用地规划。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全省各级各类体育场地共计40103个,与2004年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增长率为108.6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07平方米,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增长率为18.89%。
       体育改革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全面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取消和调整部分行政审批事项,认真清理体育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事中事后行政监管行为,完成了双随机抽查事项和市场主体的梳理工作。出台《陕西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启动了足球协会与政府脱钩工作。开展经常性冠军进校园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广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陕西体育博物馆布展水平和接待人数大幅提升,年接待人数超过4万人次。成功举办第五届西安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组团参加2014中国体育文化旅游博览会并获优秀组织奖。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体形势持续向好。从挑战方面看,全省体育发展将和全国一致进入改革攻坚期。体育领域改革创新与西部体育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仍不相适应,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从机遇方面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体育发展开辟新空间,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社会民生、传递正能量、引领新时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突显,特别是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完全有条件和潜力成为未来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体育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必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的更高层次需求,营造科学健身、崇尚运动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陕西获得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承办权,将赢得更多发展先机、释放更大发展活力,我省体育事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把握“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机遇,必须立足实际,拓宽视野,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社会和公民对体育工作的新需求,以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体为持续动力,以全面做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为抓手,全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扩大体育文化社会影响力,奋力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西部体育强省,为“三个陕西”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四)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更好地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做到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依法治体。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坚持依法开展体育行政执法检查工作,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和决策,完善公民体育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深入推进体育法制建设。
       坚持创新驱动。改革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增强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持续推动体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体育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机制。
       坚持改革攻坚。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思路,破解新常态下的发展难题,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体育工作城乡及地区间的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现代新兴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协调发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推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五)发展目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立足现状补短板,发挥优势上台阶,突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全力以赴做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力争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群众体育消费、体育场馆建设三大跃升,努力在建立体育发展新模式、科学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结构、构建体育产业要素市场体系、转变政府体育职能四项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创新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竞技体育整体竞争力、壮大体育产业和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取得新成效,着力推进健康陕西建设。
       体育发展方式适应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认真查摆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和阻碍,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把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法治建设、加快事业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重要改革方向融会贯通到全省体育工作中。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推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融合发展,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生活需求。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使体育成为更多群众自觉的、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全民健身事业的政府投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等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竞技体育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稳居西部前列。优化项目结构,扩大项目总量,增加新的金牌增长点,形成门类比较均衡,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发挥科研先导作用,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体系,结合义务教育发展新形势,创新业余训练发展模式,推进市级体校和县级少儿体校均衡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积极承办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具有较高的大赛组织能力和水平,在西部有较大影响力。
       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健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产业门类,扩大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供给,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形成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实用,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经营主体诚信自律的市场环境。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50亿元。
       体育文化发展充满活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及时响应社会的关切和期待。加大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力度,以举办赛事为载体,推广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组织体育明星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着力扩大体育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做好体育事业发展轨迹中的资料发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形成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体育文化。

       三、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六)开创群众体育组织新模式。深入研究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应对服务模式,突出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建立业余锻炼标准(段位制)、业余竞赛体系、业余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业余裁判员教练员认证体系、业余竞赛激励机制等五位一体的业余竞赛发展模式,探索多元主体办赛的机制,降低社会力量参与门槛,力争在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七)巩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采取直接提供、委托提供或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到2020年,力争全省各县(区)财政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的年人均经费不低于5元。
       (八)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国家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要求,整合基层体育、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等设施,推进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配套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增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定点公益岗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基层群众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到2020年,乡镇、街办体育文化站建设达到有牌子、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的“五有”目标,实现工作规范化。
       (九)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编制《全省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规划》,建设以省、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基础,行业、单位、社会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场地设施网络。重点实施800里秦川渭河沿岸健身长廊、县级公共体育场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陕南移民搬迁点健身器材配置工程、美丽乡村健身器材配置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陕北革命老区红色健身步道、汉江沿岸全民健身长廊、丹江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延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秦岭户外运动健身基地、冰雪运动场馆等“十大惠民工程”。到2020年,新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80%,乡镇和村级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70%,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十)健全体育服务组织体系。推广4+X组织模式,重点支持各级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四个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建设,支持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群众性体育组织,鼓励学校、社区、体育场馆发展体育俱乐部。
       (十一)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群、项目结合的新模式,解决好群众身边指导员数量不足、指导服务水平低、上岗率不高的问题。支持单项体育协会培训具有专项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升指导员技能素质水平。探索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到2020年,全省公益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总量达到8万人。
       (十二)扎实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健全省、市、县(区)三级国民体质检测体系,探索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运行模式。推广实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做好6-69岁城乡居民体质状况抽测、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等基础性工作,适时发布结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到2020年,实现三级国民体质检测体系全覆盖,接受体质测试检测人次达到全省总人口的10%,国民体质达标率高于92%。
       (十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科学、文明、时尚的健身方法,发展健身跑、健步走、健身骑(自行车)活动。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巩固西安城墙马拉松、安康汉江龙舟赛、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太白山登山节等以“山水路城”为标志的传统精品赛事和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的同时,重点打造渭河全民健身长廊自行车公开赛、重走长征路红色健步行、冰雪大会、乡村篮球赛、民间足球联赛、航空运动展示大会以及杨凌、大荔国际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协助办好全省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少数民族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人群活动,促进各类人群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到2020年,形成“一市一品”“一行一品”“一县一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引领全民健身新时尚。

       四、大力提升竞技体育整体竞争力
       (十四)继续完善项目布局。在现有18个大项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省级优秀运动队总体规模,巩固射击、射箭、跳水、举重、体操、武术、摔跤、足球、赛艇等重点项目,强化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提高跆拳道、柔道、拳击、乒乓球等一般项目,增设篮球、羽毛球、击剑、自行车、马术等项目。推行竞技体育项目建设与发展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并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建设与发展评价体系,探索创建新兴项目的孵化机制,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增加布局,完善项目的淘汰调整机制,实现扶强汰劣。
       (十五)加强复合型训练服务团队建设。进一步健全科技攻关服务团队与运动队训练工作深度结合机制,形成高效运转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力争以训练监测、专项攻关、医疗保障、信息服务和文化课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在重点项目、基础项目和集体项目上实现全覆盖。
       (十六)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定《陕西省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意见》、《省级示范体校标准》和《陕西省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促进各级体校改造升级,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学校发展,做好校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到2020年,全省业余训练运动员规模保持在2万人以上,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成8个以上,奥林匹克高水平单项基地建成12个以上,巩固和完善现有45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十七)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推行运动员个人卓越计划,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引导机制,推动各级各类体校将义务教育阶段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育序列,确保运动员完成义务教育。加强运动员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工作,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教育模式,进行多元化教学探索,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完善运动员多层次保障体系。稳步扩大高等教育,组织全省所有在役运动员进入相应层次的学段进行文化课学习。到2020年,所有优秀运动员完成基础教育,适龄优秀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率达到90%以上。
       (十八)建设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出台我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管理办法》和《基层教练员管理办法》。建立主(总)教练业务管理责任制,加强教练员梯队建设,强化教练员队伍业务能力提升,不断提升训练工作水平。到2020年,全省教练员增加到1500人以上,力争国家级教练员达到20人以上,高级职称以上教练员达到150人以上,中青年教练员在队伍中所占比例保持在70%左右。每年市(县)教练员有20%以上参加省级培训,“十三五”末实现全部轮训。
       (十九)完善省运会竞赛杠杆机制。加强体育与教育部门合作,逐步完善以省运会为龙头,以省重点项目少儿运动会为推动,以单项校际联赛、县(区)青少年运动会和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基础,以冬令营、夏令营、营地特色活动为补充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结合省运会改革,完善青少年体质状况评价机制与奖励制度,建立青少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不断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兴趣,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省年度青少年活动的举办达到县区无空白。
       (二十)重视裁判员队伍建设。改革和完善裁判员管理体制,发挥单项运动协会作用,积极发展和培养各级别裁判员,培养一批能够在国内外大赛中担任裁判工作的优秀裁判员,确保一级以上裁判员覆盖我省开展的所有体育项目,为我省承办各类大赛提供人才保障。到2020年,全省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分别保持在50人和350人以上的规模。
        (二十一)积极备战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学习借鉴天津、辽宁、山东和江苏备战全运会的先进经验和运作模式,加强对全运会筹备工作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将筹备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作为推动我省竞技体育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抓手,实现备战成绩的“两个确保”,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确保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数三项指标全面取得新突破,确保在比赛中坚决不出现任何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

       五、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
       (二十二)完善体育产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实施意见》,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通过政府购买、信贷支持、资金奖励等多种形式扶持“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中心,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到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体育产业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比重超过30%。
       (二十三)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建设体育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服务体育产业的金融市场主体,构建便捷的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
       (二十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产业,强力支持发展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鼓励高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引导体育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区域内自然资源优势,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制定《陕西省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发挥渭南市“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示范作用,引导推动各市组建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二十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推动体育与科技、旅游、健康、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体育新业态。支持“互联网+体育”发展,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体育服务微信公众号及体育电商交易平台。进一步落实《体育旅游发展纲要》,编制《陕西省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逐步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运动康复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运动康复服务场所,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配套国民体制监测体系建设增值服务,建立国民体质测定与健康档案大数据互联平台。
       (二十六)健全体育场馆功能配套。抓住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机遇,围绕全运会赛事需要,重点建设主体育场、综合性体育馆、游泳跳水馆三大场馆以及指挥运营和新闻媒体中心,以能够承办国际性综合赛事和提升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目标,完善关中城市群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配套,建设射击、射箭、马术、激流回旋、足球、自行车、高尔夫等专用比赛场馆。
       (二十七)创新体育场馆运营。加快推动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积极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场馆运营效能。健全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完善政府对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的购买方式和标准。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有机结合赛事功能需要和赛后的综合利用。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二十八)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依法施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切实推行各项体育类国家强制性标准。依法明确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经营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体育产业管理队伍建设,加大体育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度,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为社会投资提供咨询服
务。加快开展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全省体育经营场所全面推行体育行业职业资质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到2020年,全省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万人以上规模。
       (二十九)做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认真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丰富体育特色彩票品种,加强发行渠道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力争到“十三五”末年销售量达到80亿元。

       六、全面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三十)加强体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体育宣传通讯员队伍,完善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制度,不断提高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能力。以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为主阵地,打通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两个舆论场,巩固传统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三个宣传平台,加大对省内大型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产业典型等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体育工作氛围。
       (三十一)加大体育文化精品项目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深化体育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冠军进校园活动,启动实行体育训练园区开放日,开展体育健身知识全省巡讲或定期讲坛活动,做好陕西体育博物馆展示和体育史志编修工作,加强体育社会科学建设,完善陕西数字体育建设工程,注重运动队文化园地建设,实施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文化培训交流工程。
       (三十二)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体育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礼仪、礼节、礼貌”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创建
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场馆、优秀体育工作者、优秀运动队、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员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十三)扩大区域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扩大与周边省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流与合作,积极筹备举办丝绸之路大学生体育节、丝绸之路马拉松邀请赛、丝绸之路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赛、丝绸之路足球邀请赛和丝绸之路公路自行车挑战赛等赛事活动,积极拓展体育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与渠道,不断扩大陕西体育的对外影响力。 
七、实施科教兴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四)完善体育科技创新体系。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体育科研院所和体育院系为基础,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建立体育科技资源布局合理、配置优化、适应体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竞技体育专项攻关、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建设、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陕西体育医院的功能建设,探索基于大数据下的全新康复模式,做好运动康复产业链中的终端服务。
       (三十五)提高反兴奋剂工作水平。做好各项赛事的反兴奋剂工作,完善反兴奋剂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和《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坚持依法反兴奋剂,探索建立反兴奋剂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认真做好我省运动员备战参赛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以及省运动会的反兴奋剂工作。
       (三十六)加强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合体育深化改革实际,围绕全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各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设体育智库,为体育发展与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青年体育理论人才的培养,重点建设体育理论研究队伍。
       (三十七)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制定《陕西省体育人才发展专项计划》,做好体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优化体育人才成长环境,提高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水平,改善全民健身人才结构,扩大体育产业人才规模,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骨干人才队伍。
       (三十八)支持西安体院发展。充分发挥西安体院体育学科综合优势和国家重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作用,以建设体育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基地为目标,支持西安体院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竞技夺标战略,全力推动新校区建设。支持西安体院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建足球学院,力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

       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三十九)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制定指导性目录,把适合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按照法定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承担。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事业,推动体育发展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四十)推进单项协会改革。参照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试点工作经验,加强单项协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能力建设,推动单项体育协会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脱钩,及时总结和推广协会改革经验,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改革,激发各级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四十一)加大足球改革力度。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推广校园足球、普及社会足球、振兴职业足球。加快制定全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夯实足球场地设施、人才队伍、赛事组织等基础工作。支持有实力的足球俱乐部利用3-5年时间,进入职业联赛行列。到2020年,完成对全省1000名校园足球专兼职教师培训,实现足球竞赛管理人员、裁判员、社会足球指导员等专业培训5000人次,全省新建足球训练场地120块。
       (四十二)深化群众体育改革。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领导力量、资源配备、优惠政策等向群众体育工作倾斜,着力构建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信息服务、科学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以全民健身服务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和经验推广,合理设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进一步夯实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九、着力提升依法治体的能力和水平
       (四十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体育行政部门法律顾问制度,确保各项体育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严格界定自由裁量权,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保障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四十四)规范行使体育行政执法权。严格规范行使体育执法权限,明确执法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细化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推进执法正规化、专业化,提高执法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十五)完善体育纠纷救济机制。推进多元化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完善体育行业协会对比赛争议、反兴奋剂、参赛资格等体育纠纷受理的听证制度,探索建立体育仲裁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在体育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效力衔接作用,不断提升和完善体育行政复议在解决体育纠纷中的救济功能。
       (四十六)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创新普法形式,提高普法效率,营造体育系统学法守法遵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做到持之以恒学法、坚定自觉遵法、严格自律守法、积极主动用法。

        十、加强规划的组织保障和实施管理
       (四十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夯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续推进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赛事举办、赛风赛纪、赛事开发、器材采购等重点领域的正风肃纪,强化监督和问责力度,切实纠正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持续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使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四十八)加强对体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加强对体育投入的绩效考核,提高体育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商互动机制,促进各级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发展足球运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四十九)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问责制度。逐项分解“十三五”时期的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工作部署,明确责任和进度,细化各项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形成各单位各层级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联动高效、问责到位的体育工作格局,切实保证各项规划指标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五十)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省级专项规划和市、县发展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落实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在重点领域确保总体要求一致、资源配置合理。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上一篇:《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 陕西山西甘肃协作
下一篇:陕西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