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是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面临困难挑战最多、取得发展成就最大、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科学办交通、合力办交通、勤俭办交通”的发展理念,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绩。交通运输在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带动脱贫致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过去的短板瓶颈变成了陕西新的竞争优势,成为了陕西发展的亮点,大幅提升了陕西形象,明显改善了陕西的发展环境。
(一)交通投资再创新高,拉动经济平稳增长
五年全省累计完成交通运输投资约4008亿元,较“十一五”期增长约45.4%。其中,完成公路水路投资2548亿元、铁路投资1300亿元、民航投资160亿元,公路水路投资占比最大,约占全省交通运输投资的63.6%。据初步测算,交通运输对全省经济直接贡献率超过5%,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设施总量持续扩大,发展成果普惠民生
“十二五”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公路、铁路、民航、水路、邮政等交通面貌明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陕西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进一步提高。
公路网络日趋完善,养管水平大幅提高。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2.7公里/百平方公里。先后建成咸阳至旬邑、西宝改扩建等28个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近1700公里,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连通全省97个县(市、区),省际高速公路出口达到21个,原有国家高速公路全部建成。五年新改建干线公路约4000公里,解决岚皋、镇巴等8个县通二级公路问题,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约4万公里,解决9400余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问题,全省93%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交通发展广泛惠及民生。五年实施高速、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58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指数在91以上,普通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89.2,优良路率90.2%,农村公路县道、乡道、村道MQI分别达到76.3、74.4和63.3,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控制在1%、2%、3%以内,在交通运输部路况监测中连续三年实现位次前移,路况水平位居全国前十。
铁路建设明显加快,枢纽地位逐步增强。抓住国家加快铁路发展的机遇,以客运专线、大能力货运铁路为重点,大力推进全省铁路建设。先后建成太中银、西平铁路、大西客专等一批国铁干线和地方铁路,新增铁路营业里程约600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9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238公里/万平方公里,电气化率和复线率分别为91%和65%。基本形成了以陇海、包西为东西和南北主轴,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纵五横三枢纽”骨架网和以郑西、西宝、大西客专构成的向外辐射高速铁路网。
民航发展步伐加快,航空网络更加完善。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汉中城固机场,形成了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以榆林机场、延安机场、安康机场、汉中城固机场为支撑的“一主四辅”民用机场体系。省内共有52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投放驻场运力80架。开通国内外通航点187个(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49个)、航线312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76条),其中,国际(地区)通航城市30个、航线36条,形成了覆盖国内所有省会城市、主要旅游和热点城市,以及与我省联系紧密的国际(地区)城市的航线网络。
水运建设稳步推进,行业形象不断提升。以汉江区段航道开发建设为重点,建成安康至白河164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以及旬阳、蜀河、白河等3个港口,新改建300吨级码头21座,整治滩险32公里,改造农村渡口366个,建成小型客货运码头16个。加大水上安全监管投入,建成海事执勤站点10余处,先后为重点市、县配备海事巡逻车和海巡艇60艘,实现了汉江主航道海事巡航的全覆盖。
枢纽建设示范引领,运输节点覆盖广泛。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建成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纺织城等综合客运枢纽,实现了公路与航空、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建成了太白山旅游区等一批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汽车客运站,以及西咸新区沣东等一批货运站(物流园区)。全省等级客货运站场达到79个,其中,等级客运站74个,货运站5个,实现了市市拥有一级客运站、95%的县城拥有二级客运站、74%的乡镇拥有等级客运站、39%的建制村拥有招呼站。
(三)运输服务转型升级,服务品质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全省基本实现了交通运输组织化,线路覆盖网络化,运营管理规范化,运输服务品质化。
运输生产平稳增长,运输保障能力充分。2015年,全社会客货运量分别达到7.1亿人、14.1亿吨,重大节假日旅客运输和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有力。其中,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6.1亿人、10.8亿吨,分别占全社会运量的87%和76%;铁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0.8亿人、3.3亿吨,西安火车站(含北客站)旅客发送量突破3700万人次,排名位居全国前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297万人次,排名全国第8位,国际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人次,共有33家国内航空公司和19家国外航空公司入场运营。顺丰速递开通了西安-深圳全货机航班,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设立分拨转运机构,填补了西北地区没有航空货邮运输速递集散中心的空白。
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客运服务持续提升。全省高速公路客运班线已全部实现公司化经营,创建了西汉、西康等6条精品客运线路和“微笑服务、情满车厢、舒心旅途”等服务品牌,出台了《道路客运企业及汽车客运站质量信誉考核实施细则》,有力提升了道路客运服务水平和行业形象。截止2015年,全省共有通村客车9866辆,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397条,实现了所有乡镇通班车,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1.1%,较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开展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第一批试点工作。开辟城乡公交线路51条,在大型居住区、主要对外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建设了一批城乡客运站点,全省中心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率达到30%,城乡道路客运通达深度不断提高,城乡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
货运转型初见成效,现代物流加速发展。出台《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积极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培育了4家交通运输部甩挂运输试点企业。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陕西分行等单位共同签订了《关于扶持陕西交通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框架协议》,评选出5家道路货运(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配送试点工作,为促进城市配送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首次召开全省农村交通物流现场会,培育渭南大荔等10余个农村物流试点,开通农村零担货运配送班线,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取得突破。
城市客运优先发展,服务体系更加多元。加快推进西安公交都市创建,研究制定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公交基础设施逐步健全,线网覆盖面不断延展,微型公交和区域公交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全省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1.4万辆,线路总长度1.5万公里,公共交通客运量26亿人次,较2010年分别增长25%、33%、10%;全省出租汽车营运车辆数达3.6万辆,比2010年增长13.5%;全省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实现“零”突破,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里程达50.9公里,2015年轨道交通客运量达3.4亿人次。
运输装备结构优化,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全省拥有公路营业性载客汽车2.6万辆,营业性载货汽车40万辆。班线客车档次逐年提高,全省高、中级客车占班线客车比重达75%,较“十一五”末提高17.1%;货运运力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货车占全省货车总量的36%;城市公共交通车型结构持续优化,83%的公交车和90%的出租汽车使用双燃料或纯天然气,西安、宝鸡、汉中等城市已投入部分纯电动、气电混合动力和甲醇燃料的公交车和出租汽车。民航运力逐步提升,东航、海航等6家基地航空公司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飞机总规模达58架。内河船舶数量达到1442艘,净载重量2.2万吨位、载客量1.7万客位。
邮政网点逐步加密,业务总量大幅上升。邮政营业网点达到1773处,快递企业373家,分支机构1378个,快递服务网点4230个。邮政企业和快递企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61.5亿元(按2010年不变单价折算),较2010年增长64.4%;业务收入完成59.1亿元(不含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部分),较2010年增长137.4%。全省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亿件,较2010年增长674.4%;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7.3亿元,较2010年增长312.1%。
(四)支持保障强力有效,创新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交通运输支持保障能力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建设明显加快,交通科技研发和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可靠。
信息水平切实提高,智慧交通建设提速。初步建成行业核心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建成系统与省级交通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建成部省高速公路通信网,交通通信“一张网”延伸到县级交通管理主要部门,实现了综合交通电子地图“一张图”和部分业务系统安全认证“一把锁”。高速公路重点路段和重点车辆监控实现全覆盖,完成200余个交通情况调查站建设和约60%的大型货车双模车载终端安装,西安市实现了所有城区出租车和60%的公交车动态监控调度。全面建成高速公路超限检测联网系统等15个项目,有效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生产、协同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高速公路ETC全国联网收费,全省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94.5%。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12328(12122)与西安交通客服热线96716并网运行,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交通科技成果丰硕,交通创新实力提升。五年累计开展171项课题研究,取得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85%以上的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显著。获得国家、省部科技奖项69项,其中,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17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5项。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以“安全生产年”活动为载体,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建立约谈制度和红黄牌警示制度,累计排查道路客运、桥梁隧道和船舶等安全隐患4.1万处,整改率达到99.1%。修编《陕西省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上升为省级预案,组建2支公路应急抢险队伍、1支道路运输保障车队。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实战训练和重要设施安全管控,秦岭终南山隧道2013年成功举办全国公路交通联合应急演练,2014年全国首次实现武警交通部队管护,特长隧道安全应急管理再创陕西经验。
(五)行业建设成效显著,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十二五”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不断推进交通运输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创新提出了“科学办交通、合力办交通、勤俭办交通”的发展理念,为行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主动破解发展难题,行业改革实现突破。贯彻落实中央积极实施大部制的要求,开展构建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按照向中央基准看齐的要求,初步完成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和规划的职能划归省交通运输厅,形成了中省上下一致的管理体制,为加快推进陕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奠定了基础。规划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规划、西安地铁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我省17条5800公里高速公路、25条9200公里普通国道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为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抓住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重信誉的民间资本参与公路建设。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全省首部公路综合性地方法规《陕西省公路条例》颁布实施,出台了《加快全省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水上漂流安全管理办法》、《陕西省高速公路BOT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公路建设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工作要点》、《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陕西省治理超限超载运输黑名单制度》等规章制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依法依规公开政务,办事效率明显提升,交通执法管理更加规范。
发展理念特色鲜明,精神文明展现风貌。形成了独具陕西特色的“科学办交通、合力办交通、勤俭办交通”的发展理念,为交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人才队伍保障更加有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创建部级文明单位9家、部级文明示范窗口12个,全行业共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15家,省级文明单位43家,全行业90%以上的厅直单位和地市交通运输局创建成省、部级文明单位。全行业有2人获评“中国好人”,5人获评“陕西好人”,1人获评“2014年度感动交通十大人物”,2人获评全国劳模,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5人获评交通运输部先进工作者,9人获评陕西省劳动模范,2人获评部级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10人获评部级文明职工标兵。交通服务品牌创建成果丰盛,创建高速公路五星级服务区4对、四星级服务区21对、四星级收费站60个,创建四星级汽车站6个。
从规划实施情况来看,“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较好,交通投资等主要指标超额完成,但是国省干线项目、铁路项目建设进度总体相对滞后。尽管“十二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站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三个陕西”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高度来审视,我省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交通区位优势尚未充分释放。全省仍有9个省际高速公路出口没有打通,其中有5条国家高速公路省际通道未打通,高速铁路仅有2条向东出省通道,民航国际航线明显不足,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亟待加强,枢纽省份地位仍需强化。二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等运输方式尚未实现真正融合,综合客货枢纽数量明显偏少,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亟待提升。交通网络总量仍显不足,全省还有10个县不通高速公路,约2000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交通网络仍处于加速构建阶段,“2367”高速公路网规划仍有3000公里未建成,路网规模效益未能充分显现。四是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陕南、陕北与关中地区发展差距明显,城乡交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尤其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五是行业管理效能仍需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待深化,发展方式转变仍需持续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亟需提高,服务品质还需提升,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依法行政和行业自身建设任重道远。
二、发展研判
(一)形势要求
“十三五”期,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领下,陕西发展将跨入新阶段,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将进入新时期,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对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实现全面小康总目标,要求全面夯实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十三五”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省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任务依然繁重。按照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交通运输必须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尽快改善群众出行和区域发展条件,打赢交通扶贫攻坚战,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交通,夯实基础保障作用,支撑和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
支撑重大战略实施,要求积极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十三五”期,国家将全面加快“一带一路”等“三大战略”实施,并与西部大开发等“四大板块”形成战略组合,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个扎实”新要求,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新四化”建设,大力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按照全省“追赶超越”的总体定位,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必须率先作为、率先突破,努力推进交通运输强省建设,充分释放陕西交通运输的竞争优势,支持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实施,增进三秦百姓福祉,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
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加快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十三五”期,在新常态的大逻辑下,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我省经济发展也进入中高速阶段,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加强创新引领,努力迈向中高端水平。交通运输既要发挥门类多、潜力足、韧性好、回旋空间大、投资拉动作用强的优势,积极发挥稳增长作用;更要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交通运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经济发展新常态决定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常态,预计我省“十三五”期客、货运量年均增速为5%和7%左右,2020年客货运量将分别达到2015年的1.3和1.4倍左右。尽管运输需求增速放缓,但对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必须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效能,健全运输服务市场体系,提升运输服务品质。
加快发展四个交通,要求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是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科学发展的总领。“十三五”期,我省交通运输必须按照“四个交通”的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陕西交通转型升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水平,为陕西交通运输现代化奠定基础。一是要求以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提升我省交通枢纽省份地位;二是要求依托“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推动科技和服务创新,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管理效能;三是要求按照“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加强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求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生命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五是要求全面深化行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行业队伍建设。
(二)阶段特征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多个阶段,实现了从“发展短板”到“新的竞争优势”的历史性转变。“十三五”期,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处于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转变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征。
交通运输发展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和行业自身的发展,我省交通运输在支撑重大战略、保障改善民生、促进资源开发、服务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拉动投资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被寄予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使交通真正成为先行官的提出,大幅提升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定位,进一步突显了交通运输行业的使命和责任。“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在推进行业科学发展的同时,还将承担起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的更大重任。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当前,我省各种运输方式发展都具备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各自发展体系基本成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成型。随着“大部门”管理体制的深化,以及运输服务需求的加速升级,单一运输方式独立发展难以适应新要求,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分工协作的趋势将更加突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更加完善,运输节点衔接将更加紧密,运输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一体化的运输服务将加快提升。
交通运输新业态快速发展。“十三五”在“互联网+”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管理设备、运输服务、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新理念、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将对交通运输产业重构形成重要影响。
交通运输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十三五”期,我省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资源、土地、环境等刚性约束日益加剧。项目审批难度增大,建设成本提高,投资回报下降,建设和舆论环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交通运输债务压力增大,尤其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交通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使得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容轻视。加之事权与财权改革、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以及专项资金使用和拨付渠道的变化,对我省现有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形成一定影响。如何应对挑战、破解困难,是我省交通运输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交通运输改革成为发展动力。“十三五”期,交通运输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将日益凸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将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对交通运输发展形成了倒逼态势。交通运输发展将更多依靠改革创新,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政策导向、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科技信息、行业标准、投融资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步伐将明显加快。
总体来看,“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内在发展要求,为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办法多于困难。综合判断,“十三五”是我省交通运输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交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省打造陕西交通升级版的重要时期。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必须坚定信念、凝心聚力、立足优势、奋发有为,谱写陕西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篇章。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领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打造交通升级版,当好发展先行官”为主线,以服务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科学办交通、合力办交通、勤俭办交通”发展理念,实施“追赶超越”和“转型升级”两大战略,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提高行业治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尽快构建起“大交通、大枢纽、大物流、大服务”的陕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格局,形成安全便捷、运行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三个陕西”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先行引领,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发展理念,强化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夯实发展先行官的战略定位。把支撑国家与全省重大战略实施作为着眼点和切入点,把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适应新常态,妥善应对新变化,更加主动地服务全国交通发展大局,更加主动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主动地服务三秦百姓。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发展作为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总钥匙,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推动我省交通运输率先发展、率先追赶、率先超越、率先升级。坚持适度超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的适度超前配置,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支撑保障和先行引领能力,厚植陕西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坚持有的放矢、精准发力,突出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突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支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突出交通运输薄弱环节建设和重点领域发展。
——开放融合,统筹兼顾。坚持开放包容、共同发展,加强省份、区域、行业之间的沟通合作,推进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实现互利互惠。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实现交通运输的更高水平发展。统筹行业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把握发展有利机遇,实现加快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交通运输领域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高效发展。统筹交通运输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挥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能,实现融合发展。统筹区域与城乡交通运输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生,实现共享发展。统筹建设、养护、运输、管理、安全、服务,统筹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实现协调发展。统筹交通与产业有机结合,推动军民交通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
——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把创新摆在交通运输工作的核心位置,全面推动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努力为交通运输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交通运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创新、管理服务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增添行业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提高行业治理水平。加强行业监管,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积极调整运输结构,鼓励科技创新推广,推动智慧交通发展,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建设,引领和驱动交通运输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行业管理效能,提高综合服务品质,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实现我省交通运输新跨越。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交通,力争实现市市通高速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重点镇通二级公路,确保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班车、村村通邮(快递);力争2018年底前,提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交通保底性指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区域交通发展更趋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陕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格局,初步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陕西枢纽省份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全面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西部领先。
到2020年,具体目标和主要指标如下:
——基础设施能力充分、品质优良。
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公路、铁路、民航、水路、轨道、城乡交通网络覆盖广泛、互联互通、转换顺畅、集散高效。初步形成“一核多极、梯度辐射”的枢纽节点体系,形成“三纵六横八放射”综合运输大通道。国家高速公路陕西境基本建成,西安至周边省会城市高铁基本建成。形成以大西安为核心的1小时城市群通勤圈,2~3小时到达周边省会城市的城际交通圈,4~6小时到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区交通圈。
基础设施总量明显扩大。力争综合交通高品质快速网覆盖率达到100%,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7.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6000公里,力争达到6500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6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00公里。航道总里程达到1400公里,五级以上航道达到460公里。民航机场数量力争达到9个。全省快递服务网点数量达到6000个,全省100%乡镇建有邮政所。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中的客运、货运站场建成率分别达到60%、40%,实现县县拥有功能设施完备的二级客运站,具备条件的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建有停靠点;市市拥有一级货运站,县级货运网络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品质保持优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质量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基础设施运行效能和服务品质保持优良。公路工程质量抽检单点合格率、关键指标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3%、96%以上。公路网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45%,其中,普通国道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普通省道三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65%。基础设施养护水平不断提升,运行状况和服务保持优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国省道网规划调整后)、县乡公路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分别不低于93、80、72。公路运行车速明显提高,国省干线平均运行车速力争达到60公里/小时,收费站、城市出入口拥堵现象缓解,服务区、停车区等配套设施更加健全。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78%和95%。
——运输服务保障有力、便捷高效。
客运服务便捷优质。多层次的客运网络基本形成,多样化的运输服务更加优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公路、铁路、民航客运站100%实现与公交系统衔接。铁路旅客列车正点率不低于98%。航空网络覆盖更加广泛,航班正常率不低于80%。城区常住人口35万人以上城市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其中西安市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65%以上;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综合客运出行信息服务、网络售票服务地市覆盖率均达到100%,二级以上客运站联网售票率达到100%。
货运服务专业快捷。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大件运输、冷链运输等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营业性货车里程利用率达到70%。城乡配送、农村物流、快递物流、航空物流等现代物流发展成效显著。全省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物流基本管理在线查询的市县覆盖率达到100%。邮政普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快递企业西安至重点城市间快件48小时投递率超过90%。
运输装备先进适用。运输装备舒适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比例明显提升。重型货车比重达到30%以上、厢式货车比重超过25%,货车车型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中、高级客车占班线客车比重达到80%以上,高速快客、城际快线、城市干线公交100%为高级客车。农村客运、农村物流车辆更加安全实用。内河船型标准化率达到30%。
——支持保障创新驱动、先进可靠。
交通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省级交通科技研发中心(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覆盖我省交通运输专业技术领域的基本布局,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交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基本建立我省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标准化技术体系。
智慧交通效能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业务管理、指挥调度、公共服务、安全应急、市场监管、分析决策、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发展成效显著。交通基本要素数字化率达到100%,收费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加快,用户体验感和获得感增强。
安全应急稳定可靠。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稳定控制在0.5%、2%、3%以内,交通运输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达到5%。民航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不高于0.15,安全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和大型桥隧联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重点营运车辆全面实现联网联控。国家区域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成,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显著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抢通平均时间不超过12小时。海事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救援能力明显提升,主要水域救助成功率不低于96%。铁路、民航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达到7%。路面废弃材料、建筑垃圾等资源再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干线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加强。交通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实现高速公路和重点国道全部覆盖,监测能力和监测水平明显提高。
行业管理规范高效。市场监管水平大幅提升,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运输等市场监管更加规范,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更加完善。综合运输服务标准更加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实现全覆盖,业务办理满意率达到90%以上。依法行政能力大幅提升,综合执法取得新进展,简政放权持续深化,政务更加公开透明。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取得新成效,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投融资、建设管理、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交通运输人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布局更加合理、用人机制更加科学,培育3~5名交通科技领军人才。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建成陕西隧道博物馆。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基本形成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行业新风貌。
四、重点任务
未来五年,全省将着重围绕“打造陕西交通升级版,当好陕西发展先行官”,实施“586”行动,即五年投入资金约5000亿元,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努力实现“六通目标”,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追赶超越和转型升级。
(一)综合交通创建工程
按照“大交通、大枢纽、大物流、大服务”的总体格局,以及“一核多极、三纵六横八辐射、立体多层次”的体系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节点衔接,全面推进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一步释放陕西交通运输区位优势。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合力加快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示范创建。按照“强化核心功能、提升枢纽地位、突出引领示范”的思路,充分发挥大西安地区交通区位突出、运输方式种类丰富、发展基础雄厚等优势,着力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节点对接,注重依托智慧交通技术,树立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示范,支撑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重点通过打造三级综合枢纽、建设四张交通网络、搭建五个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构建起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西安北客站为核心的区域综合交通中心,提升大西安的枢纽功能和地位,努力将大西安打造成全国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和统筹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积极推动交通物流新起点示范创建。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物流运行效能为抓手,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大通道,加快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物流新起点建设。全面加快菏宝线等国家高速公路、蒙西至华中等铁路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强陕西与周边省份,以及至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联系。加快省境内京昆线、福银线等国家高速公路,陇海线、西平线等铁路扩能改造,提升物流大通道通行能力。以省境内连霍线、包茂线等为试点,推动LNG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物流绿色大通道。开拓“西安-中亚-欧洲”、“西安-美洲”、“西安-东南亚”等货运航线,整合中欧“五定”班列。推进西安港、西咸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等重要物流节点之间的物流专线建设,为港港、港区联动发展创造条件,努力将大西安打造成区域物流中心。
全面推进综合客货枢纽示范创建。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节点衔接,做好项目规划、建设、运营对接,加快建设一批“零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和“无缝衔接”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发挥示范作用。重点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航站楼、西安火车站、西安文景路、西安南站等重大综合客运枢纽项目,以及西安港、西咸空港等重大货运枢纽(物流园区)项目。加强重要枢纽的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运输换乘效率。
(二)公路发展强化工程
按照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广泛、开放高效、安全可靠的公路网络体系的思路,持续加快全省公路发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优化路网等级结构,着力提升路网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努力实现公路发展提档升级,不断强化我省公路的支撑引领作用。
持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以“完善骨架、畅通通道”为重点,全面加快宝鸡至坪坎、绥德至延川等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剩余路段,畅通省际出口和区域大通道,力争省际出口达到25个。以“加密连通、扩大覆盖”为导向,大力推进吴起至定边、山阳至柞水等具有区域重要通道功能的省级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动通县高速公路建设,着力解决剩余10个县通高速公路问题。以“缓堵保畅、提升效能”为方向,有序实施京昆线蒲城至涝峪段等建设年限较早、交通繁忙路段扩能改造,加强西安绕城等高速公路的城市出入口路段、互通立交、收费站改造,提高拥堵和瓶颈路段的通行效率。
全面加快干线公路升等改造。依托调整后的国省道网规划,加快新增国省干线的断头路段、白皮路段、等外路段建设,完善干线公路网。围绕提升路网技术等级,积极推进普通国省道提级改造,重点加快交通繁忙路段、瓶颈路段改造,推进关中城市群城际通道、陕北资源运输通道等建设,着力提升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提升干线公路通行能力。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大力加快县城过境公路、沿黄公路建设,积极推进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通二级公路建设,提升干线公路服务能力。结合产业布局和旅游发展,加快连通重要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路段建设,力争省级产业园区实现二级公路连通,打造1~2条经典旅游环线。加强与周边省份、区域之间的路网衔接,畅通省际出口,实现同标准对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提高农村公路发展水平。结合移民搬迁和交通扶贫,加大对陕甘宁、川陕革命老区,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交通运输发展的支持力度,全面加快剩余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支持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对外道路建设。力争2018年底前,提前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兜住民生和发展底线,支撑陕西扶贫开发工作。结合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路、园区路、旅游路为重点,加快县乡公路改建,打造一批“农村经济干线”,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安全生命防护、桥涵配套工程,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品质。以平战结合、军民融合为方向,加强国防公路和部队进出口道路建设。
(三)铁路建设提速工程
抢抓国家加快中西部铁路发展的有利机遇,结合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调整,全面加快铁路建设,完善铁路网络体系,实现我省铁路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面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全力加快我省高速铁路网主骨架建设,积极构建“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尽快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重点推进西安经延安至包头、西安至安康、西安至银川、西安至武汉、西安至成都、延安至太原等高铁建设,努力解决剩余6个市通高速铁路问题,力争实现西安与周边8个省会城市高铁连通。
着力加快干线铁路建设。加快神木至瓦塘等铁路建设,完善普通干线铁路网,提高干线铁路网络覆盖度。推动繁忙干线客货分线以及新增复线,加快西安至平凉、宝鸡至中卫等铁路新增复线,扩大客货运输能力。打造资源运输通道,加快建设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等铁路,提升重点物资运输效率。大力提高铁路电气化率,提升干线铁路的服务能力。
积极推动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支持大西安发展,结合关中城市群发展要求,推进关中城际铁路建设,重点加快西安北至机场、咸阳机场至法门寺、西安至法门寺、阎良至咸阳机场、西安至韩城等项目实施。统筹城际铁路网与干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衔接和合理分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推动西安地铁建设,基本形成西安地铁骨架网。
(四)民航发展升级工程
按照强枢纽、扩能力、促发展的思路,加快完善机场体系,拓展航空网络,繁荣通用航空,全面提升我省民航发展水平。
大力加快民航机场建设。适应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努力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定位,加快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强化枢纽机场保障和服务能力,增强交通枢纽功能。完成榆林机场改扩建及安康、延安机场迁建,推动府谷、宝鸡、定边等支线机场建设,构建完善的机场服务体系;推进华山、商洛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干支结合”的机场体系,全省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5300万人次,其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排名进入全球前40位。
持续扩大航线网络覆盖。按照“丝路连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思路,突破中亚、西亚地区航线,增开和加密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东南亚、日韩地区的直飞航线,支持陕西加快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实现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城市的全覆盖。加密完善西安至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的国内航线网络布局,加快省内支线机场航线、航点开拓,推动枢纽机场与支线机场的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开通西安至广州等一批货运航线。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省属基地航空公司,扩大机队规模,完善网络结构,提高民航发展质量。
积极推动通用航空发展。加快横山、丹凤等通用机场建设,选址建设一批直升机起降场。拓展飞行培训、应急救援、公务飞行、农林作业等服务领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结合航空旅游和飞行培训,重点打造经典旅游飞行网络和培训飞行网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通用航空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培育骨干通用航空企业。加快低空飞行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通用航空发展环境。推动国家航空城试验区、航空高端制造业聚集区等建设,积极促进临空产业发展。
(五)水运发展突破工程
抢抓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机遇,积极发挥水运绿色节能的比较优势,加大支持力度,补强发展短板,提升服务能力,提振行业形象。
提升航道通行能力。以提升高等级航道通行能力为重点,推进汉江旬阳、蜀河、白河等水电枢纽过船设施建设,畅通汉江安康至白河黄金水道,力争实现便捷通江入海,便捷融入长江经济带。以开发适航河段、改善通航条件为重点,加快汉江洋县至安康291公里V级航道建设,启动黄河禹门口-芝川等Ⅵ级航道整治工程,促进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完成汉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内河一类助航标志设置,使汉江基本达到夜航条件。开展汉江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方案研究,为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创造条件。
提升港口码头服务能力。以完善功能、提升服务为重点,结合航道整治和旅游发展,加快紫阳港、吴堡港、火石岩码头建设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水运服务品质。以服务民生、安全出行为重点,有序推进沿江沿河小型码头、停靠点建设,实施渡口标准化改造。积极引导水上旅游客运发展,完善库区、湖泊等封闭水域旅游码头设施,开展游艇码头和高端旅游客运试点工作。
(六)运输服务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以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整体效能为切入点,科学配置运力资源,加快调整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服务品质。
持续完善运输网络节点。完善铁路客运站场体系,加快西安南等枢纽站场建设,完善西安、宝鸡、安康等枢纽配套工程,提升服务能力。合理布局铁路货运物流中心,加快西安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站建设,形成以西安、宝鸡两大全国性物流节点为中心,覆盖全部地市和绝大部分县区的货运体系。以“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质”为重点,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灵活机动的优势,主动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节点衔接,完善公路客运站场网络体系。全面加快西(安)咸(阳)等5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积极推进安康、延安、韩城等区域交通中心的重点公路运输站场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县区一、二级站建设;适应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稳妥建设一批城乡班线与公交相结合的客运站。大力提升公路货运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货运站(物流园区、中心)建设,结合快递业等新型业态,拓展货运站场服务功能。
全面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切实调整客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比较优势,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形成公路、铁路、民航合理匹配、层次多样的客运服务体系。鼓励旅客联程联运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第三方服务平台,推动“一票制”客运服务。以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逐步成网为契机,发展铁路专线为主体的大容量、快速捷运系统。优化公路班线客运结构,拓展区域公路客运网络,调整800公里以上长途客运班线运力配置,推进长途班线接驳运输发展。创新农村客运经营组织模式,力争2018年底前,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深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交都市”和“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推动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和快速捷运系统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区域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工作,以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为试点发展城际公交。着力推动低空空域开放,优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空域资源,提升航班延误专项治理,提高航班准点率。引导包车、出租车电招及网络预约车健康发展,拓展水上旅游客运服务功能。鼓励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加强服务标准、出行信息对接,提高服务人员素质,提升运输服务品质。
深入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大力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加快公铁、陆空、陆水等多式联运发展,推进联运甩挂和甩挂联盟发展,推动货运服务“一单制”发展,促进冷链、大件、危险品、集装箱等专业运输发展。加快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协调公安等部门探索先进的城市配送组织方式。完善三级农村物流体系,鼓励交通、邮政等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推进农村物流发展。加强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统筹与市县平台和其他专业平台对接,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加快航空物流发展,拓展航空快递业务,推进重点城市航空快件绿色通道建设。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联盟发展,延伸服务链条,有序开展道路货运试点工作,促进传统货运转型升级。加强区域货运合作与沟通,优化通关环境,改善物流发展条件。
不断提升邮政服务品质。完善邮政普遍服务基础网络,推进农村邮政局所建设,夯实普遍服务基础保障。推动快递服务与制造、电商、金融、运输深度融合,打造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提升快递普惠程度,完善农村和社区网络布局,提高服务深度和广度,鼓励快递与农村物流融合发展。依托西安等物流节点城市,进一步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快递分拨中心等实施布局和建设。完善服务标准体系,提高邮政快递的服务质量。
着力提高运输装备水平。鼓励发展安全高效、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智能舒适的运输装备,提升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发展,推广标准化、集装箱化运载单元和托盘。推进中高级公路营运车辆应用,鼓励发展安全、经济、实用型农村客运车辆;大力发展专业化公路货运车辆,鼓励发展规范实用型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车辆。结合高速铁路、煤运通道建设,重点配备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重载货车等先进装备,提高空调客车和专用货车比例。推进民航装备建设,鼓励引进全货机,实行专业化运行。进一步完善内河船型标准体系,有序开展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
(七)智慧绿色引领工程
持续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以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统筹人才、基地、平台、项目的有机结合,增强交通运输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引领的交通运输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整合利用行业研发资源,支持建设4~5个重点领域的省级交通行业研发中心(平台)。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结合工程项目开展科技研究。加强重大交通科技攻关和重大软科学研究,强化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提升交通科技竞争力。落实推广应用责任制,采取多种支持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信息化技术在运行监测、业务管理、公共服务、综合执法、安全应急和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提高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效能。推进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云平台建设,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加快数据采集、建设养护、运输管理、行政执法等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交通运输基本要素电子化和在线化。推动公路、铁路、民航、水运、邮政等运输方式信息融合,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统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平台。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等智能化系统。加快收费公路ETC建设,深化公路ETC应用。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持续提升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品质。
加强地方行业标准建设。加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标准,健全审查评估机制,强化标准全过程管理。健全我省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建设养护、管理服务、现代物流、城市客运、交通安全和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形成基本适应我省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开展技术标准和工程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促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及时纳入标准规范。提高标准体系的宣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交通运输标准的推广应用,完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
提升绿色交通发展水平。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构建绿色交通省为抓手,持续推进全省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利用通道、枢纽、岸线资源,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严格执行用地标准,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倡导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推广使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新工艺和新设备,大力推动废旧路面材料、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加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领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污染源头、运营期环境监测和治理。着力实施交通运输各个领域的结构性、技术性、管理性减排,全方位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及LNG加气站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新增及更新公交车辆中的新能源公交比例。开展绿色交通城市、绿色公路、绿色装备等专项工程建设,创新绿色交通技术应用和管理体系,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标准、考评体系,健全交通运输环境监管体系,加快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统计工作和考核机制建设。
(八)行业管理增效工程
夯实行业运行保障,激发行业内在动力,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增强现代化综合治理能力,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养护管理效能。树立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保护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发掘提升既有设施能力,提高设施服务品质,科学预防和治理各类灾害。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巡查检测,强化日常和工程养护,确保各种设施设备良好运行。科学合理安排公路大中修工程,五年实施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5500公里。夯实农村公路养管责任,提高农村公路养管水平,防止出现白皮路、特坏路。增加沿线旅游标志、休息区、便民服务点,完善信息引导、临时停车、休息、如厕等基本服务功能,提升干线公路服务品质。加强路政管理和路网运行指挥调度,科学规范施工组织管理。打造专业航道养护队伍,健全养护专业设备,维护航道良好通行能力。强化铁路、机场各类设施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平安交通建设。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好运营安全管理。加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提升灾害治理和处置能力。加快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违法处罚。加强宣传教育培训,严把从业准入关,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机制,形成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公路超限治理体系,强化源头治超。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结合交通战备物资储备,推进区域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军民融合的思路,统筹应急救援和交通战备队伍建设,完善补偿机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