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实现了由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投资规模跨上新台阶,增速逐年趋于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跨过万亿元,2015年超过两万亿元,从全国的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8万亿元,高于规划目标0.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我省投资总量占全国比重由“十一五”的3%提高到3.6%。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现强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70%以上。
经过“十一五”高速增长,“十二五”全省投资增速高点起步,逐年平稳回落,年均增长21.5%,高于全国水平3.9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8位,低于我省“十一五”年均增速12.5个百分点,与“十五”时期年均增速持平,总体上处于合理的较高水平。
(二) 产业投资结构优化,区域投资格局调整加大,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十一五”末3.5:36:60.5调整为“十二五”末的5.1:32.1:62.8,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69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年均增长23.7%;文化产业投资累计完成2950亿元,年均增长35%;装备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4890亿元,年均增长27%;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累计完成9620亿元,年均增长19%。
关中、陕北、陕南投资占比由“十一五”末的68.4:20.7:10.9调整为71.5:15.8:12.7。关中地区仍是投资重点区域,五年累计完成5.41万亿元,年均增长20.6%,为全省投资增长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陕北受能源产业投资大幅降低影响,五年累计完成1.47万亿元,年均增长13.3%,增速低于全省8.2个百分点,占比减少6.2个百分点。陕南地区投资趋于活跃,五年累计完成8790亿元,年均增长23.1%,增速为三大区域首位。
(三)融资市场化趋势明显,民间投资活力加快释放。
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和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深入,融资渠道区域多元化,资金来源结构不断优化,各类社会投资的自主投资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到位资金比重由“十一五”末的8.6%下降至“十二五”末的6.6%;自筹资金占比由61.3%上升至69.5%;利用外资占比由0.3%上升至1.1%。
在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及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高位运行,投资规模由“十一五”末的3221.4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9066.4亿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速达到23%,占全省投资45%。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和农林牧渔业3个行业,分别占民间投资的28.2%、29.4%和9.1%。按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分别占28.5%、18.3%、19.7%、12.1%。
(四)重点项目管理趋于规范,重大工程推进有力。进一步改进重点项目管理,出台《陕西省重点项目推进办法》,建立健全了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制度、项目责任制度、定期巡查制度等,形成了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管理体系,强化了新开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动态管理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加大服务协调、要素保障、环境优化力度,五年着力推进省级重点项目850个,完成投资1.41万亿元,阳平关至安康铁路复线、引汉济渭、延长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项目、西安地铁二号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西安至宝鸡客运专线等288个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面临的环境
“十二五”末陕西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形成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新领域,西咸新区、自贸区建设添加新动能,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规划,为“十三五”扩投资、稳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国际国内大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对外贸易很难出现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仍是扩大内需,尤其是陕西作为内陆省份,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现实需要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资持续增长,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但总的来看,我省投资保持稳定健康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投资增速趋缓。整体经济增长放缓,民间投资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制约政府投资增长空间;随着投资总量基数增大,投资高速增长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二是投资边际效益有所降低。能较快形成生产力的工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36.5%降低至2015年的32.1%;投资边际效益较低的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25.1%提升至2015年的26.4%。三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文化产业等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分别为12.8%、17.8%、4.7%,分别比全国低2.1、14.8、0.4个百分点。四是项目储备相对不足。2015年省级重点新开工和前期建设项目中,产业类项目投资比重为45.6%,比2010年降低11.5个百分点。新开工重大项目跟进不够,多数还处于规划审批和准备阶段,稳定重点项目建设规模的难度加大,重点项目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融资体系仍需健全。2015年实际到位资金中,银行贷款占比仅6.6%;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较小,PPP、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创新性融资方式应用较少。
三、“十三五”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总要求,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追赶超越,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支撑作用,确保与全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
——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20年达到3万亿元以上,五年年均增长10%左右,累计完成14万亿元。
——结构: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3.8:32.5:63.7。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占全省投资比重调整为68:16:16。
——项目:加快实施1500个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8.8万亿元,完成投资6.6万亿元。
(三)重点任务
1.加快投融资领域改革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要求,按照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创新机制、畅通渠道、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原则,鼓励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企业投资项目“三个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核准备案制度,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推行企业备案类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全面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切实提升审批效率、压缩审批时间。
2.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不断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创新政府投资方式,产业类投资逐步推行股权投资、基金注资等市场化运作模式,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公共服务发展基金等各类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继续发挥好专项建设基金的放大撬动作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跟进,发挥投贷结合效应。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规范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
3.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健全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确保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开放电信业务经营、油气勘探开发、互联网视听、国防科技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优化结构,重点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军民融合、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能化、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领域。加大支持培育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在分享经济、创意经济、智造经济等新业态形成先发优势。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园区管理经营,配套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
4.加快推广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健全PPP模式制度体系,研究出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PPP实施细则,积极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价格改革,完善财政、用地、融资支持和资本退出等配套政策,为PPP项目实施提供有效支撑。构建合理回报机制,探索优化PPP项目多种付费模式,推动项目经营权、收益权资产证券化,采取资本金注入、直接投资、贷款贴息,以及政府投资股权少分红、不分红等多种方式支持项目实施。依托全省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建设PPP项目库,滚动实施年度重点PPP项目推进计划。依托陕西PPP服务中心、陕西省政府投资评审中心等机构,强化对各级政府和重点行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5.积极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推动我省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融资工具,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企业在陕开展租赁业务。健全银行、政府、企业对接机制,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平台,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探索创新信贷服务,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特许经营权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热、发电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企业转贷应急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省内企业和金融机构赴境外融资,支持赴境外上市或发行债券。
6.巩固基础设施和能源化工对投资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对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城镇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城镇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综合管廊、城区开发采用PPP模式建设,形成四大类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一批重点项目,重点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关中城际铁路网、大西安地铁网建设,继续加大国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推进咸阳机场三期建设及神木等30个通用机场建设;加快陕电外送通道建设,推进引汉济渭、榆林大泉黄河引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稳定在20%以上,发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对投资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抓好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前期”、“开工”、“在建”、“投产”等四个关键环节,保持全省能源投资占比稳定25%左右。
7.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坚持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快构建重大产业集群,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以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推进三星闪存芯片二期、中兴通讯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华为全球交换技术中心、彩虹光电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西安光机所光谱成像仪器产业化、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等重点项目建设。以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宝鸡高新区、渭南高新区和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园区为承载,形成聚集规模和效应;积极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工程化应用,加大增材制造、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产业投资,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占比达到15%左右。
8.充分发挥服务业带动产业的作用。在稳定二产投资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重点支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发展,使服务业投资占比提升到63.7。发挥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作用,推动国有单位和社会资本联手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结合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和城郊休闲游。健全以航空、铁路、信息“三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国际航空物流港为核心的骨干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物流园区,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推动互联网与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矿区,发展精准农业和农村电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
9.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促谋划、强储备的激励考核机制。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中省重大发展战略部署,结合规划纲要和行业专项建设规划,加强各级各类项目谋划,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库,组织开展入库项目综合评估,加强储备项目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库功能。加快推进入库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实现从“资金等项目”到“项目等资金”的转变。加快储备项目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审批核准等前期工作进度,尽量缩短审核周期,积极为项目及早开工创造条件。
四、“十三五”重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省规划实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水利和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和“一带一路”等“十大类工程”,共1476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8.8万亿元,“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6.6万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
(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工程。继续完善轨道交通、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互为配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共包括5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756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7014亿元。主要建设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延安新机场、西安地铁二号线(二期)、西安至延安高铁、西安至成都高铁(陕西境)、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凤翔至旬邑高速公路、吴起至陕甘界高速公路等项目。
(二)能源化工产业工程。积极引导能源结构调整,推进清洁能源发展,更加注重能源资源的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共包括23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509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3975亿元。主要建设陕西电网主网架、陕电外送、华能铜川电厂(二期)、大唐延安热电联产、延长石油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陕煤化30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二期)、韩城煤层气开发、全省天然气输气管道干线等项目。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产业集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共包括19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674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8498亿元。主要建设西安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彩虹光电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西安手机智能终端产业基地、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延安大数据产业基地、西部云谷(二期)、宝鸡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项目。
(四)装备制造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重点发展优势明显的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推动重大装备集成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有色、冶金、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共包括19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588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4883亿元。主要建设西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西咸华晨特种汽车产业园、汉川数控机床制造基地、陕西有色铝镁合金、旬阳铜矿深加工生态工业园、韩城陶瓷产业园、兴平粮油食品产业园等项目。
(五)现代服务业工程。加快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共包括24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014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7415亿元。主要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咸阳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钛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阿里巴巴菜鸟网络西北核心节点、延安现代综合物流园、黄河国家公园、秦岭国家公园、延安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金延安”板块、韩城司马迁文化景区、汉中三国文化景区等项目。
(六)水利和现代农业工程。加大重点水源、重要河流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共包括14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444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4933亿元。主要建设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渭河综合整治、榆林大泉引水、汉江综合整治、汉中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延安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商洛特色农产品产业园等新项目。
(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利益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衡化、优质化,扩大服务惠及面,提高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共包括11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311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7441亿元。主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信息化、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等项目。
(八)新型城镇化工程。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共包括14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252亿元,其中“十三五” 期间预计完成投资6890亿元。主要建设西安城区综合改造提升、沣东新城综合改造、韩城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等项目。
(九)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共包括7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496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114亿元。主要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提升、陕南三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
(十)“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富集、文化厚重和科教实力强、产业基础好等优势,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共包括7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22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3135亿元。主要建设中俄高科技产业园、中韩产业园、中哈国际联运过境通道及货物配送基地、中吉丝绸之路物流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西安丝绸之路公路港、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基地等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推进落实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协调服务责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投资实现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围绕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行业建设规划,制定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科学测算年度投资计划和资金需求,明确推进任务和职责分工,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储备项目有序实施。通过专家评议、问卷调查、绩效测评等方式,有序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及时调整规划指标、重点任务、推进措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实效性。
(二)提升政府综合服务能力
强化政企对接,积极在投资领域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行投资项目审批首问负责制,投资主管部门作为首家受理单位,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试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提供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服务。制定项目审批工作规则、办事指南和审批流程,及时发布建设规划、产业政策、中介服务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设立省投融资咨询中心,为企业无偿提供投融资咨询、投资代办等服务,并接受企业申诉。
(三)不断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完善投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维护竞争公平有序、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各地土地利用计划要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规划调整、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全面落实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环节主动搞好对接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办理进度。积极开展建设环境整治活动,严厉查处阻碍施工和强行参股、包揽工程、供应材料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
(四)加大监管考核力度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投资概算、建设标准、建设工期等要求,严格概算执行和造价控制,健全概算审批、调整等管理制度。以保护、服务企业合法权益为导向,优化企业投资项目监管,确保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执行相关政策和标准规定。依托全省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全面落实《陕西省扩大有效投资考核奖惩办法》,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考核工作机制,加大投资结构、质量、效益类指标的考核力度,夯实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区)政府扩大有效投资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