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陕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陕西省“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5-03 08:59:19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2010-2015 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围绕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大力推进质量强省战略,专门成立质量强省工作推进委员会,组织开展质量兴省先进县(市、区)、陕西省质量管理奖、陕西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围绕全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名牌产品,创新开展服务业名牌认定工作;推动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发展纳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开展全省质量状况分析,建设企业质量诚信体系;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开展质量人才培训;不断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基础能力建设,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全省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社会环境逐步改善,主要产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由 2011 年的 84.7%提高到 2015 年的 91.1%,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超过 96%,水果、畜禽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 99%以上。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大型工程和保障房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 100%。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旅游、邮政、电信、民航、铁路等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分别达到 75 和 80以上。质量基础更加坚实,高新技术、重大装备、消费类及原材料类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国务院首次对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我省取得了 B 级的良好成绩。全省成功创建或批准创建 6个国家级、10 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有 12 家企业荣获陕西省质量管理奖,3 家企业、1 名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共有591 个产品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46 家服务企业获评“陕西服务名牌”,53 个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我省主导制定并正式发布的国际标准达到 19 项;制定国家标准 869项、行业标准 1441 项,累计发布地方标准 1059 项,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 1101 项,确认“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127家;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66 个;完成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60 个。眉县猕猴桃、蒲城酥梨标准化示范区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和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完成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 326 家,三相电能表最高计量标准等级从原来的 0.03 级提升至 0.01 级;各类组织共获得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主要认证证书 13767 张,资质认定证书 955 张,认证证书总量位居西部第三、西北第一;洋县被授予全国首批有机认证示范县称号。
       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质量水平的提升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状况,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服务水平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讲,全省除军工、航空航天、能源等个别产业在全国占相当份额外,大多数产业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不突出,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不够;新兴产业抢抓机遇、产业超常发展的成功案例不多;传统产业创新不足、低水平发展、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未得到实质性改变;质量提升工作抓手不多、措施不实、创新不够、效果不明显。质量工作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面临形势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十三五”时期质量工作明确了新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定了 2020 年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的总体目标,这是“十三五”时期全省上下的共同奋斗方向。质量工作必须按照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创新质量工作方式,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质量工作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质量安全保障。
       二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十三五”时期质量工作加快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提升质量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成为新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动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把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质量工作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把追求质量效益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新的动力和抓手,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三是五大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时期质量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质量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用新发展理念审视各项工作,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完善新思路、增添新举措、推动新发展,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时期质量工作改革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这为质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质量工作必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质检职能,加快质量供给创新,狠抓质量品牌提升,积极服务“三去一降一补”,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现“三个转变”为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研究为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体制、方式方法,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依靠创新推动质量提升。
       —— 坚持政府引导。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强化社会质量基础建设、先进质量管理文化和技术研究,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加大对质量创新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
       —— 坚持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力,强化企业质量主体地位。
       —— 坚持社会共治。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格局。
       (三)发展目标
       以质量强、品牌强、标准强、制造强、效益好(简称“四强一好”)为目标,实施“十大质量提升工程”,到 2020 年,质量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价值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产业集群,基本建成质量安全和重点产品质量检测监控体系、质量技术研究、质量技术服务与咨询产业聚集区。
       —— 质量强。质量强省战略深入人心,企业抓质量的主动性充分激发,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弘扬,社会共治的质量工作格局稳步加强,质量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先进质量文化发扬光大,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 品牌强。通过提升优势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价值。对具体的企业或产品,表现为品牌的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对一个地区,表现为知名品牌数量多,品牌价值高,推动经济发展的效果明显。
       —— 标准强。地方标准要高于或严于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要高于或严于地方标准,形成“陕西标准”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标准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作用、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助推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
       —— 制造强。优势企业对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明显;3D 打印、军工、航空航天、能源等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 效益好。微观方面是个体、企业、经济组织的效益好;宏观方面是全省经济社会总体质量发展水平高,资源利用效率、社会运行效率等指标高。
       具体指标
       1、产品质量:到 2020 年,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质量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质量、效益显著改善,节能环保性能大幅提升。实现农产品和食品优质、生态、安全,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 92%以上。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损失率逐步下降,质量竞争力逐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品牌价值和效益明显提升,知名品牌数量较“十二五”增加 20%。
       ——制造业质量与先进质量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升,SPC、6 西格玛、卓越绩效管理、两微米工程等质量控制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工程质量:到 2020 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
       ——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 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 99%以上。新开工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达到 100%,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
       ——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等重要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含量显著增加。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住宅性能改善明显。
       3、服务质量:到 2020 年,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取得明显进展。全面推广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经验,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健全,科技型服务业有长足发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信用评价、品牌价值评价、重点项目数据库、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90 以上。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促进联盟式开放型制造与创新,以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专业化社会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六个方面为重点发展领域,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
       ——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显著改善。生活性服务领域质量标准覆盖率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和精品服务项目,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85 以上。
       ——旅游业服务质量显著改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更加完善,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建成一批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基本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模式。旅游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90 以上,旅游业服务名牌达到 100 家以上。
       4、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在《陕西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中论述,本规划不包括环境质量的相关内容。

       四、重点工作
       “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陕西经济转型和质量发展“四强一好”目标,开展“一提升、二建设、三发展、四加强”的十大质量工程。“一提升”就是提升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二建设”就是建设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质量服务机制;“三发展”就是将计量、检验检测、质量技术诊断服务行业发展为全省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加强”就是加强品牌培育和品牌示范、加强标准化引领、加强质量创新研究、加强认证认可等工作。
       (一)提升制造业质量水平
       1、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应用示范工程。
       围绕《中国制造 2025》,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工程,将成功的质量管理模式和先进方法向整个行业和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在企业全面推行 6 西格玛、精益生产、良好生产规范、ISO 质量管理体系、卓越绩效管理、质量功能展开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实施质量控制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力推动基于客户需求驱动的质量持续改进和企业两微米质量工程。鼓励企业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
       发挥优势企业对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选择100 家不同行业的典型企业实施质量与品牌提升工程,总结出适合中国企业文化与管理习惯的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带动行业和中小企业实现质量进步。
       2、实施产品可靠性提升工程。
       在制造行业实施可靠性提升工程,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推进制造业可靠性设计、试验基地建设。
       3、实施绿色生产促进工程。
       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模式,建立健全低碳产品标识、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与低碳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促进绿色清洁生产新技术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建成绿色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生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大幅降低。
       4、实施供给侧质量优化工程。
       开展产业集群质量优化工程,健全产业集群供给链的管理与质量评价机制,促进供给质量链形成和供给价值链整体最优。打造一批集团型、产业平台型企业,提高企业整合资源能力,优化运营模式,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带动提升整体产业质量水平。
       (二)建设两大机制
       1、建设产品 质量 、政府、社会综合服务平台机制。
       充分运用大数据、“质量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中心三个平台”的产品质量综合服务机制,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建设质量信息诚信平台,通过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产品质量信息记录,推进质量信用管理;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移动式执法终端联网,基层一线监管执法信息化应用达到 100%;建设质量服务平台,以质量管理系统、企业质量信息数据库系统、标准信息库、法律法规库、12365、96333 等系统为基础,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深化政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监管统计数据统一管理。信息采集、更新及时、分析科学,优化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
       2、建设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1)建立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实施质量安全预警。在互联网环境下,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用户、第三方机构的四位一体的市场质量监管模式。开展关键质量因子分析,逐步建立先进的产品、食品药品、建设工程和环境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推行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特种设备、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实现对市场质量状态的动态跟踪与预防控制。
       (2)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构建质量大数据平台,对食品、药品、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特种设备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建立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质量信息;进一步扩大质量信息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应用。
       (三)发展三个新兴产业
       1、检验检测技术产业。
       围绕全省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生物、互联网、新材料、机器人、能源、节能减排、LED 等新兴产业的国家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源配置,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创建检测机构聚集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陕西产业特点,开展先进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建立检验检测技术和服务共享平台,引导检验检测行业产业化。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和国际有影响的检验检测集团。建立健全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技术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2、计量技术产业。
       围绕全省重点行业,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量传溯源体系能力。以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为补充,建立“检学研 ”相结合的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量传溯源技术和方法研究,加快动态量、连续量、多参数量的测量溯源问题以及在线检测和校准方法等实用型计量技术的研究,适应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产业发展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计量技术支撑。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规格建设、高水平运行、高标准保障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主导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把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国内最先进水平的高水准发展平台,整合社会各类计量检测资源,形成计量设备生产、计量检测服务、计量校准、计量检测技术研发等计量科技创新聚集区,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计量产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进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和能源计量。全面加强工业计量,积极拓展工程计量。强化能源计量监管,培育和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测量管理体系,提升计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3、质量技术咨询诊断服务产业。
       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西咸科技创新港为中心,采取项目引导,财政支持的手段,鼓励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质量咨询诊断、质量技术开发与先进质量技术推广服务的高技术公司和研究机构,从产品改良、咨询评估、检测认证、标准研究、品牌运营、成果转化等各方面提供专业化、综合性服务。
       建设开放性、竞争性质量社会服务市场,大力推动公证检验测试、市场商品监测、质量司法鉴定仲裁和工程设备监理等工作发展。
       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加强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完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行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
       (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知名品牌建设。
       (1)加强品牌培育工作。积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百千万”计划,实现百家企业绩效提升、千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培训万名质量人才的目标。建立 2016—2020 年陕西名牌产品和服务名牌创建梯队,利用名牌战略专项资金,实施定点定向对接帮扶,做好品牌培育工作。培育 5-10 个世界知名品牌、50 个全国知名品牌和 1000 个陕西名牌,品牌价值和效益明显提升。
       (2)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在工商企业、对公共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医疗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公共管理部门中,选拔卓越标杆,激励质量创优。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进一步完善“陕西省名牌产品”评选和淘汰机制,健全评定、推广一体化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鼓励质量工作者争创“五一”劳动奖。
       (3)推进“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以紫阳富硒茶成功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标杆,积极推动杨凌旱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安高新半导体产业示范园创建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围绕区域品牌建设规划、文化特色、质量基础、品牌建设、产业特点等五大要求,推动地方政府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培育 5-8 个全国知名区域品牌,10-15 个陕西省知名区域品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对获评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4)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推进计划。继续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与推进力度。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整合公共品牌,加强品牌策划,建立品牌传播体系,组织营销推介,发挥整体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
       2、加强标准引领作用。
       (1)优化标准体系。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调整标准供给结构,不断健全由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联合甘肃、宁夏等省(区)成立“新丝路标准化战略联盟”,加强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合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标准互认。建立标准互认、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平台。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提高应对全球技术标准竞争水平,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系统,为全省产品、企业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政府管理标准化。加快全省优势特色产业、节能减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试点,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申请成立杨凌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创新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树立杨凌示范区在全国的引领地位,并为推动陕西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奠定基础。
       推进 3D 打印标准化研究,确立陕西在 3D 打印技术的领先地位。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建立健全现代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业质量测评体系。围绕质量核心,制定品牌术语、要素、评价要求和建设指南等标准,建立符合省情、与国际接轨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建立服务标杆奖励制度,引导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服务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陕西旅游业。
       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在交通运输、住宅质量、现代物流、银行保险、商贸流通、旅游住宿、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推进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
       3、加强质量创新研究。
       (1)强化质量创新研究与基地建设。加大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投入,强化质量学科和质量基地建设。以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发展引擎,以“世界视野、中国重心、丝路特色”为主旨,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设为抓手,聚焦高端装备、能源动力、电力电气、航空航天、化工装备等西部核心优势产业,面向社会经济与企业质量发展需求,针对未来科技发展,建立社会宏观质量安全政策、质量管理理论,质量控制技术的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集成创新、协同发展的政产学研用模式。
       (2)突出互联网环境下质量管理与技术的研究。开展在互联网+和云制造环境下,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研究;研究由多企业联盟构成的不同产业链、不同产品平台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研究多维、多态质量信息采集与融合处理技术;研究互联、物联、移动互联三网融合的、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质量溯源与追溯体系;研究基于无线射频(RFID)、二维编码技术支持的产品质量溯源跟踪技术;研究能源化工、特种设备、大型电力动力装备等大型复杂装备服役质量安全控制、维护维修保障技术与体系;研究大数据和云服务模式下的质量分析与服务方式;形成适合中国产业特征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及软硬件相结合的质量控制系统、工具、平台和产品。
       (3)研究建立科学的经济质量指数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环境友好指数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开展宏观质量统计分析、经济性测评方法研究。研究建立科学的社会宏观经济质量指数评价评估体系,积极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核算体系,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开展制造业、服务业、建设工程、环境质量指数测评工作,建立和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发布社会质量状态白皮书,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产业质量竞争力水平,实现对经济质量发展的监测和改进。
       (4)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全民质量素养。鼓励企业、协会、中介组织创办质量培训中心,开展应用型质量人才培训,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提升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水平。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质量人才引进、培养。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质量管理课程,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立面向政府、质量监督、企业管理人员需求的质量人才培训基地。进行现代质量管理文化与技术培训与宣传,为社会质量进步奠定人才基础。
       开展“质量宣传月”、“质量知识竞赛”、“质量大讲堂”等活动。传播培育“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4、加强认证认可创新。
       (1)发挥认证认可作用。积极拓展认证领域,推动管理体系标准的广泛应用。加快新型服务认证制度研发及实施进度,推进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及新兴产业等领域认证认可制度的实施。加强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和能力建设,健全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工作体系,促进信息安全认证认可结果的社会采信。
       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以杨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为依托,创建杨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示范区,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和低碳节能产品认证,促进转型升级和国际合作。
       (2)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依据国际标准、认证认可和质量的合规评估框架,探索区域合格评定体系,完善认证认可市场规则和制度。积极推动双边、多边检验机构认证资质和检测结果互认,提升全省认证认可国内、国际影响力,特别是“一带一路”涵盖国家之间的互认合作。
       (3)大力推动有机认证示范区建设。加大对洋县等有机认证示范区扶持和品牌宣传力度,深化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进新的有机产业发展模式;紧密结合全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培育新的有机认证示范区品牌,助推陕北有机认证示范区建设,形成有机产业发展新格局,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大项目
       质量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1、制造业质量提升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工程、产品可靠性提升工程、供应链质量优化工程。投资 1 亿元。
       2、质量创新与服务促进工程:采取项目引导,培育一批质量咨询诊断、质量技术开发与先进质量技术推广的高技术服务公司和研究机构。投资 1 亿元。
       3、品牌提升工程:实施“百千万”计划;开展“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安高新半导体产业示范园、高科集团新型建材产业园、朱鹮有机产业示范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紫阳富硒茶示范区”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园区建设;健全品牌价值评价制度;开展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投资 1 亿元。
       4、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质量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投资 5000 万元。
       5、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建设工程: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用户、第三方机构的四位一体市场质量监管模式,对重点产品、特种设备、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进行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实现市场质量状态动态跟踪与预防控制 。前期研究试运行费用投资 1 亿元。
       6、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设工程:包括研究院基础建设,制造业可靠性设计、试验基地建设,质量人才培训课程和基地建设。开展宏观质量统计分析与经济性测评方法研究,探索建立科学的社会宏观经济质量指数评价评估体系,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投资 1 亿元。
       7、标准化战略推进工程:成立“新丝路标准化战略联盟”、杨凌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化创新基地,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推进计划、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3D 打印标准化研究等。投资 1 亿元。
       8、计量产业聚集区和基地建设工程:省计量院新基地建设、计量科技创新聚集区建设以及先进计量技术研究。投资 3 亿元。
       9、检验检测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工程:建设以新能源汽车、生物、互联网、新材料、工业机器人、能源、LED 等国家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内容的检测基地,并以检验检测基地为中心,整合各类检测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区。投资 2 亿元。
       10、认证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大对洋县等有机认证示范区扶持和品牌宣传力度,深化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进新的有机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新的有机认证示范区品牌,助推陕北有机认证示范区建设,形成全省有机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国家认证互认、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投资 5000 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质量强省工作推进委员会要加强对全省质量工作的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全省质量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督促检查本规划贯彻实施情况,做到质量发展长期规划与解决当前突出质量问题有效结合、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效结合。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好相关工作任务,共同推进质量发展。
       全省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意见及工作推进计划,明确目标责任、落实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质量综合管理的牵头作用,形成质量工作齐抓共管、多方发力的良好局面,共同促进区域总体质量水平提升。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省各级政府要围绕打造质量新高地,结合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政策,建立健全质量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质量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支持质量管理研究、质量基础建设、质量产业聚集区建设、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质量信息化建设、先进管理技术推广等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对质量工作的服务和引导作用。
       (三)加大对企业质量提升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全省各级政府要在税收、财政等政策方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诚信建设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设立省专项质量提升资金,以项目管理方式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申请政府提升工程。鼓励多元合作,促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质量发展新常态。
       (四)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行业质量工作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反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
       (五)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反对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形成公平、公正、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上一篇: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下一篇:陕西省“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