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陕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陕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12 09:20:18
       一、发展基础
       1.比重逐年提高。2011-2015年,我省服务业基本跟上了全省GDP增长的步伐,增速大体稳定,并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占比从34.8%上升到40.7%,总规模接近工业增加值。
       2.投资持续高企。2011-2015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从5955.9亿元发展到12458.97亿元,年均增长22%,服务业投资占全省总投资的61%,是三次产业中投资最多的领域。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将迎来持续投资高潮。
       3.就业人数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全省服务业法人单位20.12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76.9%;从业人员452.78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为55.3%,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省新增就业量的70%,正在发挥吸纳就业主力军和增加收入主渠道作用。
       4.主要行业实现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80.26亿元增长到711.91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居西部前列;旅游业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4.14亿人次,总收入1.07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和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6万亿元,年均增长15.1%,高出全国增速1.1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15.5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年均增速达到18.3%。
       5.新业态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兴服务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服务业增长的新引擎。A股上市公司达到43家,居西部第3、全国第16位, 64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数量居全国第17位;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92亿美元,年均增长21.9%,高出全国增速10.9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实现网上零售额692.9亿元,同比增长4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6%。
       “十二五”我省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向好,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生活性服务业层次偏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我省服务业增长速度虽高于全国,但在GDP中的占比较低。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国为50.5%,我省是40.7%,低9.8个百分点;全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1%,我省是47.6%,低6.5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主要是“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够,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发达,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先进水平,物流、商贸水平与区位优势不相匹配,向西开放的前沿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等。金融创新、融资能力和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需要,银行存贷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缺少核心技术、创新服务和龙头企业、著名品牌带动。服务业人才不足,标准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深化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矛盾依然存在。我们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陕西时的重要讲话,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追赶超越为主基调,以业态创新为主旋律,按照系统化思维,科学规划布局,创新政策支持,促进全省服务业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领域拓宽、功能增强、水平提高,努力构建支撑第一、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值高、就业面广、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导向
       1.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为目标,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寻突破,在集聚集约、优势特色中求发展,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质增效,打造全省经济追赶超越的新引擎。
       2.生活性服务业: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目标,围绕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着力解决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发展目标
       1.发展提速。“十三五”服务业增速要高于全省GDP增速,年均增长10%以上。
       2.占比提高。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三五”末达到45%以上。
       3.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增速达到13%以上,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超过50%。生活性服务业增速达到10%以上。陕南、陕北服务业增速超过关中,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4.集聚发展。服务业总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加快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聚集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金融服务。一是加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交通物流商贸体系,为文化、旅游、科教一体化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功能支持。着力打造能源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离岸金融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开展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和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二是建设四大金融区。西安金融商务区要依托西安浐灞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和西安领事馆区,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打造国内重要的离岸金融功能区。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要加强能源金融市场建设,创新能源金融工具,发展能源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支持西安高新金融聚集区设立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全球创新创业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金融功能区要促进文化金融资源聚集,推进文化金融体系创新,加快文化金融财富管理产业化。三是大力发展地方金融。统筹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逐步实现陕国投全金融牌照。推动民营银行的组建和设立,推进组建陕西金融信息发展公司。鼓励地方和在陕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金融租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基金管理等公司。鼓励省属国有企业和大型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和金融集团公司。支持省金控集团打造规模较大的投融资平台,支持陕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鼓励秦农银行跨省域“走出去”。支持杨凌与神州数码共同成立新农银行。四是推进直接融资、区域性股权市场和金融综合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推动我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推动我省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到2020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年度社会融资规模达到8000亿元。
       2.现代物流。主要是全力打造“三网三港”(航空物流网、陆路物流网、物流信息网,西安国际陆港、西咸新区航空港、自由贸易港)核心骨干物流体系,努力构建“两优两降”(优化政策支持环境、优化空间发展布局,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降低自营物流比重)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重点物流通道建设。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着眼于强化一带、联通一路,依托空港、陆港、口岸、信息四大平台,着力建设西安港、西安铁路物流集散中心等一批物流通道工程,全面提升航空、铁路、公路和高铁物流通道能效,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实现与“一带一路”区域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建设。科学规划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商业设施布局,开展航空物流、保税业务、高端商贸等项目建设,打造环机场高端商业中心。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推进空港新城地面交通、道路设施建设。与国际企业合作开展飞机维修业务,建设航空公司综合运营基地。三是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建设。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成多式联运功能区、商品交割基地、国际物流基地和生产服务中心,打造集跨境电商、保税仓储、跨境金融支付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成为粮食、肉类、整车等国家重要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内陆型中转枢纽港,构建“一带一路”陆海联运枢纽。四是加快完善国际物流平台功能。将西安陆港融入国际贸易运输体系,发挥航空港口物流运输作用,建立陆港、空港无缝衔接联运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西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保税仓储设施和物流园区,开展保税展示交易、融资租赁和境外维修。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发展新型贸易业态。五是培育引进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努力降低物流成本。重点建设西安港、西安综合保税区(二期)、宝鸡陆港新区、潼关物流港、铜川关庄物流园、陕煤(长武)物流园区、汉中褒河物流园区、延安新区物流中心、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榆林靖边商贸物流园区、杨凌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至3个百分点。
       3.电子商务。一是加快培育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西安市等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推进政策环境、支撑体系、服务应用创新。到2020年,打造3家以上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5家以上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10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20至30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二是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培育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我省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或建设重大项目。鼓励企业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或知名品牌开展网络营销,鼓励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咨询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数量规模。三是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和园区建设。支持阿里巴巴建设西安客户服务中心和陕西智能物流骨干网络。推动建材、医药和农产品、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建设。鼓励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高流通效率。鼓励移动电子商务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推进制造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优化企业供应链,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进程。推进西安国际陆港电商产业园、顺丰西安电商产业园、苏宁西北地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京东西北电子商务基地(中转配送中心)、当当网陕西运营中心、百利威(西安)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杨凌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5%。
       4.研发设计。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研发设计。建设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我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设计,加快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支持生物医药、钛钼钒新材料、3D打印、北斗导航技术应用等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抓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校企、院企组建创新联盟,发展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推广应用。强化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对外开放和服务功能。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服务中心,并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强化各类高新区和产业园区的承载功能,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园区流动集聚,实现技术、资本、企业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力推动“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和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支持科研、教育、工业协同创新,推进沣东新城科技资源统筹基地建设。三是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开展面向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加快研发设计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点建设陕西煤业西安研发基地、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及企业孵化器、西安浐灞生态区科研创意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西安软件新城研发基地、西咸新区空港临空商务总部基地、杨凌农业创意与研发设计基地等项目。到2020年,全省新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6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50个,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5.人力资源服务。一是大力发展专业化、行业化人才市场。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建设高技术、农业科技、能源化工、加工制造、工程建筑等人才市场,使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成为引导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开拓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积极承接离岸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二是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一批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使用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鼓励新技术、新知识在人力资源服务中的运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支持人力资源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市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及服务平台、中交科技城、西安高新区技术转移聚集区等项目。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层次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开发环境显著改善。
       6.信息技术服务。一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数据中心。面向丝路沿线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中心,推动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引进云服务器、云存储和网络设备生产企业,共建信息产业聚集区,打造物联网应用创新中心。加快西安软件新城、西咸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建设。二是全面完成“宽带陕西”和三网融合工程。支持西安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西安—西咸新区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和西安、咸阳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快信息进村入户。三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应用。发展移动宽带通信业务、远程教育、医疗等信息增值服务,建设“西部云谷”。加快工业机器人、北斗卫星导航、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充分运用“互联网+”,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企业信息应用方案设计、集成开发能力,实现制造与服务业的无缝对接,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支持信息服务机构面向工业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发展基于智能终端的应用开发和信息增值服务,拓展信息服务新业态。重点建设西咸新区云谷二期、信息产业基地及大数据处理与应用中心、西咸新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中兴深蓝科技产业园、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北核心节点等项目。到2020年,全省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全面完成“宽带陕西”工程和三网融合,基本构筑“数字陕西”格局。
       7.会展服务。一是优化会展条件。完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西安丝绸之路国际会展中心、大西安(咸阳)文化体育功能区会展中心等会展平台服务功能,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二是提升办展水平。充分发挥西洽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重要平台作用,提升合作实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商品展销活动。三是培育会展龙头企业。支持组建大型会展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创意策划、广告宣传、代理招商、服务管理等展会活动服务配套产业,形成完善的行业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建设西咸新区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西安领事馆区、杨凌国际会展新城等项目。到2020年,培育和引进5-8个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品牌展会;会展业年均增长20%,主要业绩指标进入全国前列。
       8.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一是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二是支持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检验检测中心。围绕全省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生物、互联网、新材料、机器人、能源、节能减排、LED 等新兴产业的国家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共享平台,创建检测机构聚集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陕西产业特点,开展先进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三是发展质量技术咨询诊断服务产业。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中心,培育一批质量咨询诊断、质量技术开发与先进质量技术推广服务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从产品改良、咨询评估、检测认证、标准研究、品牌运营、成果转化等各方面提供专业化、综合性服务。建设开放性、竞争性质量服务市场,大力推动检验测试、市场商品监测、质量司法鉴定仲裁和工程设备监理等工作发展。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技术和服务共享平台,引导检验检测行业产业化,建立若干个在国内有影响的检验检测集团和基地。
       9.售后服务。一是完善产品“三包”制度。对于列入“三包”范围的产品,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三包”规定的实施细则,严格履行三包”售后服务责任;对于未列入“三包”范围的产品,支持企业参照国家相关“三包”规定,制定相应售后服务规定并依法履行售后服务责任。二是促进售后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等售后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专业维护维修服务,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维护维修服务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三是发展社会化售后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分离售后服务,成立专业化的售后服务公司,建设综合性的产品备件、配件配送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开展售后服务外包。鼓励工业企业及时公布与售后服务密切相关的产品技术资料,加强对售后服务维修人员专业培训。鼓励维修企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达到售后服务网络健全,售后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旅游服务。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丰富旅游产品,改善市场环境,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一是打造丝绸之路起点风情体验旅游走廊。重点展示丝绸之路起始点形象,营造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的历史地位,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建设丝绸之路游览服务基地、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项目。开通陆、空一体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特色旅游目的地。高水平建设秦始皇陵、法门寺、华山、太白山、瀛湖等景区。依托秦岭、黄河等自然山水资源,高起点打造大秦岭生态旅游度假圈,培育黄河、渭河、汉江风情旅游带,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特色旅游。深入挖掘周秦汉唐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华夏历史文化基地,建设秦楚古道、褒斜古道等一批旅游线路。发挥革命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把延安建成“国际红都”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城。支持陕旅集团在丝路沿线国家推广复制“长恨歌”演艺模式,加快推动境外实景演出项目建设。突出乡村特色,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4A级以上景区和大型山岳型景区逐步建成数字化景区。依托乡村、古镇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旅游名镇和乡村旅游度假区。三是扩大旅游品牌推介。继续强化“山水人文•大美陕西”整体品牌形象,坚持“丝绸之路起点”、“红色旅游”、“秦岭国家公园”、“秦岭与黄河对话”等品牌营销,高起点宣传、多层次推广,切实提升宣传推介成效。加强旅游纪念品在体现民俗、历史、区位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意设计,推动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促进旅游消费。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推动旅游定制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四是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加快“互联网+旅游”平台建设,推动旅游在线、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发布等信息服务。建立公开透明的旅游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行、工业旅游,推动体育运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融合发展。丰富老年旅游服务供给,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适应房车、自驾车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合理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和基地布局。抓好西安万达文化旅游城等项目建设,推进31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450个重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20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业美食街。到2020年,力争创建10个以上国家5A级景区,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75亿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8%。
       2.文化服务。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内涵和品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一是培育多层次文化市场主体。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曲江文化产业集团、陕文投集团、西影集团、陕西广电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打造百亿元文化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项目建设,引导大唐西市、关中民俗博物馆等民营文化主体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二是打造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文化精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张骞墓和彬县大佛寺等文物保护工程建设。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万里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融合陕商文化,推进陕商文化博物馆发展。完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交易平台,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形成“周原文化”、“红都延安”、“红色照金”、“两汉三国”等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服务产品制作、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推进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深入推进新闻出版精品工程,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业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吸引力。四是强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省政府《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快省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基地等文化产业聚集区规模和水平。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GDP比重达到6%。
       3.体育服务。一是改善体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完善“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品牌赛事、示范场馆和健身俱乐部。积极申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举办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活动。加快发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网球等社会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项目,带动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与大连万达集团合作发展西安国际铁人品牌赛事活动。有条件的县区可利用自然人文特色资源,举办汽车拉力赛、越野赛等体育竞赛活动。二是完善体育设施。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体育设施,大力实施以“全运惠民”工程和十大体育惠民工程为重点的全民健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外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实现县级公共体育场全覆盖,乡镇和城市新建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超过70%。三是引导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加快发展,培育建设符合市场规律、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鼓励其他主体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出资,参与体育产业园区建设。抓好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经济圈、朱雀体育产业园区、大西安(咸阳)文化体育功能区、蒲城航空体育产业园区、杨凌水上运动体育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来陕设立研发、生产、配送中心,扶持本土体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在本行政区商业中心和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体育产业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4.健康服务。一是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体系.围绕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康复护理、心理健康等多样化健康服务。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区、村医疗卫生机构计量器具强制检定政府购买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全面发展中医药保健服务,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产品,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保健护理服务,打造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于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链。三是培育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旅游项目,开发具有陕西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支持省内高校、研究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搭建健康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建立健康产业孵化基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健康设备、智慧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服务。推进中药材保护利用研究基地、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孙思邈健康园等健康医疗旅游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流通市场建设。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5.养老服务。一是大力推动养老服务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规范,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紧急呼叫、健康咨询、医疗护理、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探索创新,积极开发切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三是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农村幸福院建设。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各类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发展,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养教结合。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旅游等服务,扩大老年产品供给。鼓励专业养老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支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户县、华阴等打造全国健康养老产业基地,抓好安康省级生态养老试点。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6.教育培训服务。一是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以提升生活性服务质量为核心,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推动职业培训集约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等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规范发展秩序。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我省高校、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大力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培训,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建立家庭、养老、健康、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生活性服务示范性培训基地或体验基地,带动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以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企业全面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7.居民和家庭服务。一是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多方式提供医疗、保洁、居家养老、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洗染、家用电器及日用品维修等生活性服务,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安保、配送、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家用车辆保养维修、搬家服务等生活性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大型家庭服务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进入社区设立便民站点,发展标准化门店。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试点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社区服务场所,在新建小区预留一定比例面积用于社区服务。二是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在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方面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引导家庭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的生活性服务,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创建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整合、充实、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发挥平台对城乡生活性服务业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发展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扶持一批家庭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家庭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的生活性服务。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各类院校毕业生进入家庭社区服务业领域就业创业。开展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在各市(区)创建1-2个家庭服务培训示范基地,提高家庭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通过示范带动,培育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家政服务企业,叫响陕西家政服务品牌。四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站,开展面向社区未成年人的“爱心助成长”互助、孤寡空巢老人结对帮扶、困难人员定期走访、邻里互助、创建“学习家庭”、随时应急服务等活动。抓好陕西巾帼依诺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渭南博思特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延安宝塔区丁峰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西安旅游集团广瑞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建设。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家庭社区服务市场,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
       8.批发零售服务。一是加强批发零售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有序推进商贸中心和商业街区建设,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群众需求,鼓励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快件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鼓励发展绿色商场,提高绿色商品供给水平。二是统筹城乡贸易发展。以城乡社区、人口集聚区为重点,改造、提升一批商业网点和相关商贸业态,大力发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引导便利店等业态进社区,规范和拓展代收费、代收货等便民服务。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一体化等物流服务新模式,推广使用智能包裹柜、智能快件箱。支持城市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开设商业网点,发展农资和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服务,引导农产品进城直销。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生命安全等商品的流通准入管理,完善涉及人身健康与安全的商品检验制度。三是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推动各类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鼓励传统商业企业自建或应用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经营活动,发挥实体店的服务、体验优势,利用现有商业设施改造发展体验消费,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营销渠道,鼓励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抓好万达城市商业综合体、西安丝绸之路国贸中心、中国供销延安农商交易城、西咸国际购物城等项目建设。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9.住宿餐饮服务。一是强化服务民生的基本功能。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形成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住宿餐饮业发展新格局。二是促进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力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提高住宿餐饮服务的文化品味和绿色安全保障水平。推动住宿餐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鼓励发展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配送、食品安全等支持传统产业升级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三是支持特色餐饮业发展。实施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和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在全省重点支持建设集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及健康、养老、看护等大众化服务网点于一体的20个社区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和10个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推进30条省级特色美食商业街区建设,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
       10.法律服务。一是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推进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按照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要求,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提升面向基层和普通百姓的法律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加大对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群体法律援助和服务的支持力度,组织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开通法律援助热线,解答来访来电和法律咨询,及时有效化解各种纠纷,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三是支持中小型法律服务机构发展和法律服务方式创新。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规范法律服务秩序和服务行为,完善职业评价体系、诚信执业制度以及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服务执业权利保障机制,优化法律服务发展环境。
       (三)大力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形成推动发展的新增长点。
       适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培育壮大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大力培育10个服务业新兴业态,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一是融资租赁。大力培育融资租赁主体,设立外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及特殊项目公司(SPV)。支持有优势产业背景的大型企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引导租赁服务企业与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境外资金,多渠道拓展融资空间,实现规模化经营。“十三五”期间力争形成千亿级融资租赁产业板块,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达到5%左右。
       二是航空运输。科学规划西安咸阳机场商业设施布局,加快建设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开展航空物流、高端商贸等项目建设,打造环机场高端商业中心。加快完善国际物流平台功能,打造集跨境电商、保税仓储、跨境金融支付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航空公司综合运营基地,推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联合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2020年航空运输量比2015年翻一番。
       三是第三方物流。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培育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提高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提高物流企业运输工具利用效率。第三方物流增速要高于全省物流业5个百分点左右。
       四是文化创意。重点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活动线上推广、文化成果转化、文化产权交易、现代工业设计、动漫游戏设计制作、数字出版、数字教育、数字媒体等业态,培育形成300家文化创意企业。
       五是众创众筹。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推动交通出行、快件投递、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生活服务众包。支持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特色农产品等创新产品开展实物众筹。推进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股本。
       六是商务咨询服务。引导商务服务企业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布局建设西安和中心城市商务服务中心,实现对全省商务服务业发展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七是服务型制造。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开发集设计、生产、建设、服务于一体的交钥匙工程。鼓励有能力的工业企业重点围绕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业务。大力发展工业设备、仪器仪表等大型装备的专业维修维护服务,积极开展大型机床、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再制造服务。加大实施省内重点骨干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八是节能环保服务。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式实施节能、节水改造和污染治理,积极探索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节能机制,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全省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的数量、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
       九是服务外包。把握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新趋势,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培育在岸服务外包市场。鼓励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率。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鼓励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购买专业化服务,加强管理创新。支持西安服务外包聚集区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十是品牌服务。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品,创建知名品牌,保护和传承中华老字号,振兴传统手工业,以品牌引领消费,带动生产制造。更好发挥西洽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作用,促进陕西名牌产品和名优农产品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创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聚集区和示范区。

       四、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
       (一)深化服务业改革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加快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逐步实现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积极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规范转制程序,鼓励其提供更多切合市场需求的生活性服务。加快服务业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动服务重心转向企业、行业和市场,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和国有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推动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搞好省级试点,不断提高对服务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
       (二)扩大服务业开放
       进一步扩大开放。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文化、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有序开放,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吸引外资企业来陕设立服务型企业、功能性总部和分支机构、研发中心、营运基地。引进国内外金融、教育、医疗、电信和建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和育幼养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项目,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程序,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营销渠道,加快跨境电子商务通关试点。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服务业合作。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推进西咸新区纳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探索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引导出口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建立出口产品服务体系,发展境外营销网络、保税仓和售后保养维修服务网络。推动与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研发设计等服务出口,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紧密配合,相互促进。促进文化艺术、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中医药、特色餐饮等新兴服务出口。以西安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核心,依托西安高新区软件园等服务外包园区,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外包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适应经济全球化、国家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以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抓手,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改革创新投资贸易管理方式,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服务业开放、金融开放和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准、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坚持创新驱动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省互联网基础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快推动互联网向服务业全领域拓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业态,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8年,互联网的资源集聚和创新协同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建成一批产业平台示范应用项目;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国家级互联网经济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各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多元,线上线下结合紧密,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到2020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支持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校企创新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网络化发展。将政府公开数据引入众创空间,支持“大数据+众创”发展。充分利用各种产业园区现有条件,加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载体建设,通过互联网统筹相关信息、技术、中介、金融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空间。强化创业创新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合作共享,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利用互联网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建立共享交流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鼓励制造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推广陕鼓、陕汽等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挥优势、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向生产加服务转变,提升综合实力。
       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发展农业服务业,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重点发展农资配送、耕地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创业团队,与其他经营主体合作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辟创业空间。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网上创业。通过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培育产权清晰、利益共享、机制灵活的创业创新共同体。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放宽发展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民用机场、电信、油气勘探开发、互联网视听、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PPP项目,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基金以及政府投资股权少分红、不分红等方式,提高民间资本投资回报。
       鼓励民营企业依托高校建立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中心、设立联合基金。建立科技型企业成长培育库,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对接中省重大科技战略部署,突破关键核心和产业化技术,占领发展制高点。鼓励大企业在原料供应、研发生产、市场销售等环节与民营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发展配套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自贸区建设发展。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实施境外并购,建立研发营销基地,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抱团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办企业、兴办产业园区。支持民营企业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培育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支持我省民营企业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积极引进省外、境外企业家、战略投资者以及技术和管理人才来陕投资兴业。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支持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规模化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发展,支持总集成总承包、集成式智能创新、电子商务等新模式的推广,帮助民营企业打造竞争新优势。支持传统行业民营企业提升发展层次、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研发、咨询、设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便民商业、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集团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股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村镇银行等机构,参与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

       五、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时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服务业企业,可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创新使用方式,通过融资性担保、创业投资等途径支持服务业发展。建立相应的服务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动省成长性企业引导基金等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项目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标准支撑,开展质量诚信和品牌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改善消费环境的有利氛围,形成企业规范、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鼓励弹性作息和错峰休假,强化带薪休假制度落实责任。推动服务业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将有关信用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各级政府牵头,工商(市场监管)、工信、住建、商务、质监、食药监、物价、通信等部门参加的消费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消费维权宣传,开展以“安全放心、质量放心、价格放心、服务放心、维权放心”为主要内容的“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完善食品药品、日用消费品等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严厉打击消费领域乱涨价、乱收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计量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完善网络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担保、损害赔偿、风险监控、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等制度,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服务业品牌培育工作,营造有利于品牌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是推进集聚发展。支持各地、各部门规划布局服务业重点项目,支持大中城市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培育打造一批以楼宇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供有力支撑。支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百强服务企业在陕设立区域总部。抓住“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产业转移等机遇,在服务业重点行业、新兴领域

上一篇:“十三五”陕北转型持续发展规划
下一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