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陕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十三五”陕北转型持续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05 10:01:07
第一章 发展基础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核心区、陕甘宁蒙晋接壤地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基地。资源禀赋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十二五”期间,陕北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努力克服油价震荡、煤价下挫、暴雨洪涝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发展支撑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陕北生产总值达到3820亿元,占全省20.8%。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47779元增长到67820元,超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37.4%和42.4%。财政收入由230.73亿元增长到456.73亿元,年均增长14.63%。陕北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占全国11.07%,贡献了全省原煤产量的77.2%和几乎全部的油气产量。神木、府谷进入全国百强县。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财政实力大大提升,能源化工产业在全国版图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效提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形成神东亿吨级企业,千万级吨矿井达到18个。积极实施稳油扩气战略,长庆、延长千万吨级原油生产基地实现连续增产稳产,天然气产量实现翻番。“三个转化”深入实施,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千万千瓦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火电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已具雏形,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醋酸产能分别达到240、275、200、35万吨,煤制芳烃、煤油气综合利用、煤油共炼、煤炭分质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榆林、延安两个千万吨级炼化基地基本形成。兰炭产能突破5000万吨,金属镁产量占到全球40.8%。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可再生能源初具规模。
       可持续发展动能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占比由“十一五”末的24.1%提高到32.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有机苹果、小杂粮、大棚蔬菜、大漠薯业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延安苹果种植面积居全国地市之首,榆林马铃薯、山羊绒产量居全国前列。延安“三区九园”工业格局初显,榆林“两区多园”全面形成,产业集群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2015年增加值达到1185亿元,年均增长36.4%。陕北历史文化、延安红色文化、黄帝根祖文化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一批金融机构在陕北设立分支机构,多支产业基金获批设立,延安组建民间投资集团。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陕北绿色版图大幅北移,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延安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榆林获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基础保障条件大幅改善。太中银、包西、神朔、黄韩候等铁路主干网架基本形成,蒙华铁路开工建设,青兰、延志吴、延延、榆绥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延安新机场工程进展顺利,榆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万人次。以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经络、农村公路为血脉、航空运输为补充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黄河引水工程全线推进,榆林王圪堵水库枢纽工程建成投运,延安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南线供水,延河综合整治全面启动。陕北750千伏电网与关中主网实现联网运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取得突破。西气东输、陕京线、榆济线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线贯通送气,靖西三线开工建设,县城与重点镇全部实现天然气气化。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延安和榆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8590和277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89和9802元,比“十一五”末大幅提高。各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榆林全市与延安吴起、黄陵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及救助制度全面对接。建立完善老人、残疾人、孤儿生活补贴制度,延安推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试点,一批县乡养老机构建成投用。延安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完成,子长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实施精准扶贫行动,脱贫攻坚稳步推进,87.6万人实现脱贫。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陕北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升级任务紧迫,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环境容量趋紧,资源约束加剧;投资环境仍需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强,非公经济发展薄弱,创新创业短板明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提升。

       第二节 面临环境
       从国际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扩展力减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性增加。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新挑战。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促进智能化生产,促进制造业回溯,壮大实体经济,扩大消费需求,重构经济主导权。东南亚和部分南美国家凭借要素资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开始显现,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增强。各国普遍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力度,在互联网、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寻求新突破。地缘政治复杂多变。能源形势依然严峻,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问题,围绕排放权和发展权的博弈日趋激烈,高效、清洁、低碳成为能源发展主方向。环境容量的制约压缩了煤炭发展空间,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对煤炭挤压效应逐步加大。在全球价值链竞争时代,制造环节将变得更加微利,如何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以“互联网+”为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化、全球化。
       从国内看,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智能化、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对外投资超过了利用外资规模,城镇化深度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实现同步增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新高度。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生产要素供给增长放缓,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状况加剧,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降低,能源需求在总量刚性增长的同时增速逐步下降。能源通道存在较大隐患,利用境外资源不确定性增加,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升级换代的双重要求,必须寻找新的能够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和内生动力,推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丰厚度,从根本上构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
       从陕北看,未来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方面进步显著,陕北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创新动能和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一带一路”战略加速西部开发开放,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吕梁山陕甘宁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区等规划建设,形成了政策洼地,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同时还应看到,陕北发展面临的环境依旧严峻,陕北能源发展关键是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高端化发展,新能源降本增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化、高端化产品的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
       综合判断,“十三五”是陕北把握新常态、加快转型持续发展的关键期。陕北地区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决定了地区持续发展支撑在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在能源化工,关键在构建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的产业体系。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以转型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五个扎实”为路径,坚持“三个转化”不动摇,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进能源与非能源产业协同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建设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示范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新技术研发,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产业布局多元化、产业品质高端化。
       坚持四化同步,加快协调发展。拓宽能源产业发展空间,深入实施“互联网+”计划,推动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集约化水平,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科学布局,促进有序开发。合理控制开发次序,坚持科学开发、合理布局、集中转化,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坚持统筹水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产业关联度高、相互配套、绿色生态的国际高端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
       坚持补短兜底,加快改善民生。坚持包容共享和谐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收益合理分配,进一步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投入,加大对白于山区、沿黄地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提高陕北居民幸福指数。
       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前提、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定布局、以水资源供给确定产业项目,建立国土空间有序开发、资源节约使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产业建设与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总量达到63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2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额较2015年底翻一番。
       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通过产品高端化提升竞争力,加快示范应用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技术集成、煤油共炼、煤提取煤焦油与制合成气一体化、甲醇制丁烯联产丙烯、煤经甲醇制芳烃、合成气制乙醇等一批关键新技术,煤炭就地转化率超过50%,电力装机总量翻一番,非能源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达到25%以上,能源装备、现代物流等成为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5%左右,以能源化工为特色、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要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铁路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比2015年底分别翻一番。黄河引水、古贤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有序推进,水资源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电网建设加快推进,进一步加大大用户直供电占比,新增电力外送能力1796万千瓦时。
       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政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R&D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确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基本稳定,单位GDP能耗、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0天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各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接近1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2018年之前实现全部脱贫。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第三章 建设高端能化基地,实现转型发展
 
       以能源化工高端化为发展方向,深入实施“三个转化、三个深化、三个围绕”战略,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附加值”两条主线,着力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开发,着力推进能源资源深度转化,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替代,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第一节 培育能化全产业链
       一、有效扩大高水平产能
       优煤。坚持煤炭生产能力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实行科学有序开发,稳步扩大煤炭产能,以建设大型现代化智慧矿井为主,以洗选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建设陕北、黄陇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深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技术,实现高效绿色开采。
       稳油扩气。按照多元开发、企地共赢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探开发,统筹老油区挖潜改造和新油区接续发展,着力提升油气采收率,稳定原油产量。支持延长等龙头企业围绕资源开发,发展集钻、采、炼、化一体化的油气产业,推进炼油厂升级改造,提升油品品质。持续推进老气田、新气田及新层系的天然气开发,加快致密气、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延长集团国家陆相页岩气示范区,稳步提高天然气产能。
       二、全力推进能源深度转化
       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实现煤炭利用方式转变。加快陕北大型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建设,以榆横-潍坊、陕北-武汉特高压输电通道和配套电源建设为重点,扩大外送电规模。以城市热电联产、低热值煤综合利用为重点,完善省内自用骨干电源,扩大集中供热,替代分散燃煤。加快燃煤电厂综合升级改造,全面推广超低排放,关停淘汰落后火电机组,提高火电清洁绿色发展水平。
       加大煤制烯烃、煤制清洁油品、煤油气综合利用生产化工产品、煤炭分质利用生产清洁燃料和高端化工产品、高载能产品等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快煤制芳烃、百万吨级煤炭分质利用一体化等已布局项目建设进度,加大煤油混炼、煤基油醇联产等技术产业化推进力度,打造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工、载能产品产业集群。加强煤油气盐化工横向耦合,推动煤化工向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及下游高端产品延伸,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打造煤化工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

       第二节 推进资源清洁高效利用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煤炭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人综采、高效洗选、节能减排,煤矸石、矿井水和瓦斯综合利用技术,支持气化采煤、保水采煤等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积极开展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采和利用技术引进与开发,推广油井注水、二氧化碳及生物复合驱油等技术。加快煤提取焦油与制合成气一体化、煤油共炼、粉煤快速热解多产煤焦油、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制油等技术攻关,推广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超超临界空冷火电机组,提升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利用、化工“三废”减量化再利用水平,实现高效低排循环发展。
       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大功率、低风速高效风机,高效单晶及其他新型光伏电池和组件,加大新能源项目智能上网攻关力度,创新新能源建设项目要素保障机制,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煤炭采空区等废弃荒漠土地资源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探索资源地新能源储能、制热、供暖、制氢等就地消纳技术和机制,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增加有效供给。

第四章 健全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保障持续发展
 
       以铁路、公路建设为骨干,以航空、管道建设为辅助,完善水利和市政设施,加大信息网络、电网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化陕北地区发展硬环境。

       第一节 提高交通设施运输能力
       构筑客运快速化和货运物流化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快速客运专线、货运快速通道及专用铁路,建设连接主要城镇、矿区、产业园区及旅游景区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干支搭配、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效缓解陕北交通瓶颈制约,建设陕甘宁蒙晋的重要交通枢纽。

       第二节 增强水利设施保障能力
       实施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和支流调蓄工程,因地制宜用好境内水资源,加快过境水资源开发引用力度,积极推进黄河引水工程,逐步建成黄河水与当地水贯通,区域水系库河相连、城乡统筹一体的水网配置体系,从根本上消除陕北水资源瓶颈,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第三节 提升电网设施互济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用电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电力外送通道。重点建设榆横-潍坊、陕北-武汉特高压输电通道,扩建神府-河北外送通道,新增外送能力1800万千瓦左右。建设750千伏陕北-关中第二输电通道,强化关中和陕北电网互联互通能力。加强330千伏变电站布点,满足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园区用电需求,促进新能源安全稳定消纳。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配网,加大农网升级改造力度,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加快发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升电力生产传输与配置智能化水平,促进电源、电网和用户的稳定、可靠、便捷互动。

       第四节 提高信息设施承载能力
       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点标准化建设和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信报箱的建设、更新、维修工作,建设村邮站,改善农村邮路和投递网路,建设航空邮件、快件“绿色通道”。推进城市网络化进程,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系统,建设传输能力不小于260G,交换能力不小于2000T的宽带城域网络。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重点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城市管理、社会稳定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和完善延安公用信息平台,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

第五章 构筑多元化产业格局,推进协调发展
 
       以构建多点支撑、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方向,依托高端能源化工优势,围绕各类资源条件挖掘发展潜力,促进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构建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陕甘蒙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保育型农业,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建立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促进果业转型升级、推进畜牧标准化养殖。在延安按照“四核百园”布局,实施“43158”工程。在榆林推进“31241”工程。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聚集度,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加快建设一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高标准的羊、枣、薯、果、菜、玉米、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和主食化发展,做强深加工产业,建设国家级马铃薯生产基地。提高果业标准化水平,推进果业提质增效,建设优质山地苹果和矮砧苹果基地。着力推进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设特色良种畜禽生产繁育基地。推广普及丰产栽培、低产园改造等技术,建设优质红枣和特色林果基地。优化蔬菜种类和结构,加快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建设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以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延安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北部畜产品、薯类、豆类和南部果品、精制粮油等8个加工基地,建成2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榆林重点打造十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安全品牌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超过40%。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努力将洛川苹果、黄河滩枣、横山羊肉、延安小米等区域性公共品牌打造成全国驰名商标,形成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高效型农业示范园区。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经营机制,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干、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引导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推动分散经营向多元主体、合作经营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经营模式。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控平台,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推动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保护耕地资源。建设241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末级渠系改造,积极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土壤改良和配方施肥,着力提高综合地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第二节 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文化旅游业。围绕“中华始祖、红色摇篮、文化腹地、塞北古城”定位,深度挖掘陕北旅游文化潜力,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建设延安红色、黄帝生态文化、黄土风情、黄河风韵、大漠风光、边塞风云等六大旅游板块,串联旅游主干道,打造大陕北旅游品牌。依托特色乡村、历史古镇等民俗文化资源,推出一批村镇旅游度假产品。探索发展智慧旅游,建设智慧景区,提升旅游自助服务水平。创新旅游方式,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文化旅游与文艺演出、民俗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物流业。围绕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打造“1-3-6”节点型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陕甘宁蒙晋区域物流中心。合理布局物流仓储配送基础设施,加强能源产品外送通道建设,强化多式联运衔接配套,提升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水平,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构建城乡物流服务体系。围绕能源化工、特色农业、红色旅游等优势主导产业,完善铁路班列、货运航线、公路网络,重点建设延安青化砭、榆林榆阳煤炭物流等28个物流园区、“榆林司机公社”连锁供应链线下服务项目等。加快空港物流园区和陆路货运口岸建设,提升货运集散便利水平,增强榆林、延安物流节点的辐射能级,形成互联互通的立体物流格局,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开放型物流集散地。依托乡镇现有邮政、交通、供销等资源,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创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深入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培育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农村电商市场,形成城乡一体、高效便捷的电商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培育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壮大市场主体,不断提升物流业运行效率。
       金融业。发展金融市场主体,健全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培育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设立业务、运营总部和研发中心,争取组建榆林能源银行,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组建民营银行,发展期货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完善担保再担保市场,探索设立能源、科技、农业、健康等创新型保险法人机构,推动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基金等新兴金融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进企业上市和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作为优先战略,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杠杆率。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推广债贷组合。开展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持有企业股权试点工作,推广“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私募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整合政府设立的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发展活力。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抓住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吸引国内外融资租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扩大融资租赁覆盖领域。大力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拓宽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民间资本管理,积极化解民间借贷风险,促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安全。
       健康服务业。以医疗、养老、体育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办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发展社区全科医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产业,鼓励企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咨询、心理健康、母婴照料等健康服务。发展养老产业,培育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医疗与养老机构建立业务协作机制,提高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水平。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建设和完善城市、社区、村镇体育设施,促进体育设施共享,引导体育健身消费。鼓励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

       第三节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产品精深化加工。利用陕北苹果、红枣、羊肉、马铃薯、小杂粮、沙生果蔬等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以高酸度苹果汁、精选干枣、分割肉、多谷物食品等为发展重点,积极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市场份额,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以农产品为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打造全国优质旱作农业基地、乳制品基地和肉制品基地。力争建立起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促进工业内部融合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能源资源互联共享为纽带,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促进有色冶金与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一体化发展,重点打造煤-兰炭-硅铁-镁-镁加工、煤-电-铝-铝镁合金加工、煤-电-硅材料等多条产业链,推进建材与电力、冶金、化工等产业融合,优先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煤化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以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下游产品为原料的工程塑料、建材、医药中间体等,做强做优化工下游深加工产业。
       完善一二产业配套服务业。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以及技术、市场、信息等全方位、多形式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推进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连锁超市和农家店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集散中心,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支持涉农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探索建立农产品田头市场+电商服务+消费终端配送的营销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能化设备维修、租赁、企业生产经营托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价值链中服务业的比重。
       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深入发展,实施“互联网+”带动战略,创新销售业态,加快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和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广特色商品网上销售,促进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消费环境,引导电子商务集成、创新和集聚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创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将陕北建成陕晋蒙区域商品集散地、商品信息发布中心以及特色突出的区域性购物休闲中心。

第六章 打造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示范区,实现共享发展
 
       第一节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相统一,按照“四化同步”要求,依托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结构功能互补、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积极建设延安、榆林两个跨省域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大城市,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引领功能。沿交通干线以线串点形成沿黄城镇带、沿包茂高速城镇带、长城沿线城镇带,建设北部神(木)府(谷)和南部黄(陵)洛(川)富(县)城镇群,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稳步推进延安新区建设,形成“四带四廊”(以延河、洛河、秀延河、东部黄河沿岸为轴带,以包茂、榆蓝、青兰、延吴高速为廊道)的空间布局和“一主两副”的城市空间布局。榆林形成“一主三副一轴两带多点”(榆林中心城区主中心,神木、靖边、绥德县城副中心,长城沿线城镇主轴,无定河、沿黄城镇带,大柳塔、锦界、东坑、镇川等重点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到2020年,陕北城镇人口达到370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形成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城镇体系,打造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示范区。
       强化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充分发挥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资源富集区与资源贫瘠区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产业合作,增强产业带动辐射能力。依托榆神、榆横、靖边等工业园区,重点建设精细能源化工、能源化工专用机械制造、轻纺制造工业及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产业项目。依托延安经开区、富县煤油气综合利用、洛川苹果加工等园区,重点建设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特色轻工业、精细化工、热电联产、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大力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重点镇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一县一主业”产业格局,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
       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实施城市疏解疏通和增绿工程,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加快延安、榆林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推动海绵城市规划、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鼓励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行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全方位提高城市保障服务能力,支撑产业转型持续发展。

       第二节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积极推进延安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统筹城乡整体发展,一体化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体系,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生活同质化。探索户籍、土地、融资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制度体系。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下乡,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农村金融组织。
       全面推进陕北小城镇建设。依托能化项目和园区,打造一批工业强镇、产业重镇和文化名镇,加快实施镇村综合改革方案,推进重点示范镇管理体制改革,扩权强镇。深入挖掘陕北黄土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内涵,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将文化旅游名镇打造成为文化内涵厚重、建筑风貌鲜明、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水、电、路、气、房、网覆盖率达到95%,形成“一刻钟生活圈”,同步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做好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支持。
       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做大学前教育,推动学前教育增量提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办学条件,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双高双普”目标。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互通融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努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建设健康陕北。大力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城乡一体、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市县综合医院、中医院及妇幼、口腔等专科医院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增强防控救治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发展医联体、医疗集团、县镇一体化、对口帮扶、远程医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支持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加强疾病防控、妇幼健康、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四大体系建设,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医疗保障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大力实施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体育惠民工程,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举办集赛事、表演、民俗、旅游等于一体的大型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继续完善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着力解决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问题。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第四节 加大综合扶贫力度
       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将脱贫攻坚与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加大扶贫投入,鼓励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移民和教育移民、投资移民,加快白于山区、黄河土石山区等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转移步伐。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统筹推进扶贫移民搬迁和城镇化进程,确保70%以上迁出人口集中安置在县城、集镇和新型社区。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按照产业项目支撑、基地龙头带动、信贷资金支持、配套服务跟进的要求,加大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力度,引进龙头企业,推行“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推进“企业担保、贫困户贷款、扶贫贴息”参股融资模式,将扶贫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优先用于搬迁户发展产业。加大金融帮扶力度,探索发展贫困地区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建立移民搬迁的投融资平台。按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思路,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扩大光伏扶贫范围,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完善精准扶贫组织领导、资金保障、动态管理、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确保2018年之前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脱贫目标。
       以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绿色发展为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加大生态补偿支持力度,创新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方式,将生态脆弱地区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全面加强县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群体保障机制。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加城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以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救助对象,健全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做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工作。

第七章 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恢复综合施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快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节 改善提高环境质量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打造以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为主的陕北“一屏一带”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京津冀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综合整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交通沿线、河流沿岸、县镇周边、园区外围绿色环绕的生态廊道。深入实施黄土高原大绿化工程,稳步扩大实施范围,不断巩固建设成果,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左右。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与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整治,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强化环境治理,消除环境隐患。开展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水源涵养区项目准入。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油田管网环境污染防控,提高兰炭、电石、聚氯乙烯等重点行业、园区特种污染物治理能力。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推进资源开采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确保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第二节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升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构建节约型社会。实施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确保完成节能降耗控制目标。全面推广节水技术和工艺,发展节水型产业,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化灌溉工程,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实施工业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积极开展用水平衡测试,深入推进工业园区、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创建节水型企业。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和产品,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住区。实施城市雨水收集工程,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
       健全环境管理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离任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察预警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等各项环境监管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产业准入环境标准,禁止布局与生态功能区不相适应的各类产业和项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科学确定补偿标准,建立生态补偿金,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探索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和低碳产业体系。

第八章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全面实施
 
       第一节 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联席工作会议制度。成立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延安、榆林两市、县(区)相关部门及基地内主要企业参与的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转型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转型试点,协调解决转型中的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加强本规划与其它规划、年度发展计划的衔接,逐年落实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相应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按照本规划要求,做好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
       完善目标考核。建立陕北转型持续发展统计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转型持续的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把资源有序开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失业问题解决、棚户区搬迁改造、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林区生态保护等工作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明确市、县(区)各级、各部门、各实施主体在规划执行中的责任和分工,围绕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加强对转型持续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办法,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策划和储备工作,明确项目负责人,实施项目动态管理。重视项目的社会影响和当地居民对项目的反应,提前做好公众沟通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化解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节 政策保障
       构建金融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产业培育、独立工矿区改造试点、吸纳就业、环境恢复治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以及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倾斜,支持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放市场准入,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信用担保等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资金支持。继续深化价格改革,深入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石油天然气管输价格改革、阶梯水价等改革工作,完善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强化人才支撑。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在住房、户籍、科研、奖励、医疗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依托重点企业、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重点培养一批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金融、现代特色农业、现代物流和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二次人口红利。
       激发创新活力。健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政府服务模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就地转化。加快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投资要素向园区集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设立财政引导创业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孵化基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农牧用地,推进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项目进入园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向重点园区、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倾斜,优先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保障资源深加工等重大主导产业项目或重大接续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大力推进废弃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开展废弃工矿复垦利用试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环境治理。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优先办理转型改造项目用地手续。
       完善信息支撑体系。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园区。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信用评价、信用报告等信用服务的推广应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信息服务支撑陕北转型持续发展。

上一篇: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陕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