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雨水较多,冬季干冷、缺少雨雪,较为适宜开展冰雪运动。“十二五”以来至“十三五”初期,西安市冰雪场地设施逐渐完善,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有白鹿原(灞桥区)、竹林畔(蓝田县)、白鹿原影视城欢乐谷(蓝田县)、曳湖伏羲岭(蓝田县)、高山滑雪娱乐中心(长安区)、翠华山(长安区)、沣峪庄园大坝沟(长安区)7家室外滑雪场和1家室内滑雪场(莲湖区乐海室内滑雪场);奥佳真冰场(莲湖区)、民生真冰场(碑林区)、欧悦真冰场(新城区)3家室内滑冰场,每年接待近40万人次,为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2018“康师傅”杯陕西省冰球联赛、西安市冰雪嘉年华、世界雪日及趣味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使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类型不断丰富,冰雪运动日益成为西安市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健身方式。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开展,冰雪旅游、冰雪竞赛表演、冰雪文化等产业将得到稳步发展;同时,凭借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校科研团队的优势,以造雪机、滑雪装备、服饰鞋帽、护具等产品为主的冰雪装备制造业及销售业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西安市冰雪运动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存在群众普及率相对较低,区域差异性较大;竞技项目基础薄弱,缺乏优势项目;场地设施规模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冰雪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各类专业人才短缺,培育机制有待健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二)面临形势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标志着我国冰雪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为西安市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冰雪运动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将冰雪运动打造成为新的体育消费热点。《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的颁布,为冰雪运动的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为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推动城市与沿线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势必带动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调整发展方式和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型,将为西安市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和民意基础;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自贸区、关中城市群建设等等,使“大西安”的战略地位不断突出,有利于冰雪要素的集聚,促进冰雪运动的规模化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亿人上冰雪”和“冰雪南展西扩”的决策部署,以“强基础、补短板、侧重点、促发展”为总体战略,把发展冰雪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社会参与动力,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冰雪运动需求。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普及提高。以青少年为重点,全力引导大众参与冰雪运动,推广冰雪健身休闲项目,普及冰雪运动服务培训,丰富冰雪赛事活动,研发和销售冰雪类体育产品,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冰雪运动需求。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着力推进冰雪运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重视冰雪、支持冰雪、参与冰雪的社会氛围。
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建设与保护并举,协调冰雪运动场地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各区县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宜冰则冰、宜雪则雪,室内外相结合发展冰雪运动。继续支持重点地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不断创新,形成冰雪运动发展集聚区。
互动协作,融合发展。立足全局,系统谋划,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空间发展格局,促进冰雪产业和冰雪事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冰雪产业要素集聚和区域协调联动,加强冰雪运动与旅游、文化、健康、休闲、健身等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形成合理的冰雪产业分工体系和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将冰雪元素纳入全年体育运动体系之中,促进冰雪产业实现全季节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为以冰雪健身休闲为引领,冰雪竞技为基础,冰雪场馆设施为支撑,冰雪产业为核心的冰雪运动发展格局。
冰雪运动群众基础更加坚实。冰雪运动普及度大幅提高,群众冰雪活动极大丰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稳步增加,到2025年全市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200万人,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做出贡献。
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初步形成项目众多、布局合理的冰雪竞技训练体系。尤其是花样滑冰等项目,在2020年全国冬运会争取有运动员参赛,在2022年冬奥会西安籍运动员入围集训队。到2025年,培养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实力和一定影响的冰雪运动竞技者和爱好者。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以总量控制、适度发展为原则,完善现有的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到2020年滑雪场达到10个,到2025年达到15个。鼓励各区县建设滑冰馆,到2020年全市滑冰馆达到6-8个;到2025年滑冰馆达到10-15个。
冰雪运动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点、线、面”相结合,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以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为基础,冰雪大众休闲健身和竞赛表演为核心,冰雪体育旅游为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为支撑,冰雪配套服务为保障的冰雪产业体系。2020年我市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2025年达到150亿元。
三、发展布局
依据《西安市城乡规划条例》、《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各区县的冰雪资源、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进一步明确区域冰雪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引导和推动冰雪产业各业态在各区县、各功能区的集聚发展,着力发展一批市级冰雪产业功能区,凸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战略定位,发挥关中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逐步形成以西安市中心四城区为轴心,包括核心圈(冰核)、联动圈((雪环))、辐射圈(外围)协同发展的“三圆同心、纵横两轴”的冰雪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一)三圆同心
核心圈(冰核)。以冰上产业为主的冰雪产业核心区,具体指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包含曲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中心四城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人口密集,文化繁荣,市民体育参与度高,体育消费水平高,产业要素比较完善、类型比较齐整。同时土地具有高度稀缺性,适合在商业综合体、大型社区、闲置厂房、基础教育密集区等区域规划、建设室内真冰场、室内滑雪场,发展冰雪产业。
联动圈(雪环)。以雪上产业为主围绕关中环线的冰雪产业联动区,具体指关中环线以内,除中心四城区以外的各区县,包括灞桥区(包含浐灞生态区)、鄠邑区、长安区(包含常宁新区、航天城)、高陵区、未央区(包含经开区)、临潼区、阎良区、蓝田县、周至县和西咸新区。该区域人口密集度较高,空间较为广阔,市民参与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适合建设滑雪场,重点建设秦岭北麓冰雪运动产业带。进一步完善白鹿原滑雪场、翠华山滑雪场和竹林畔滑雪场等滑雪场的基础设施水平,创新开发冰雪运动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辐射圈(外围)。以西安为核心纵横两轴的冰雪产业外辐射区,具体指关中环线以外的区域,延伸至陕西东西横向发展轴的关中城市群、南北纵向发展轴的陕北和陕南地区。以中心四城区为核心,圈层互动,带动陕北、陕南、关中城市群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冰雪产业。适合发展冰雪旅游产业和打造冰雪研学游基地。如,汉中留坝紫柏山滑雪场、安康秦岭四季和必捷滑雪场、商洛柞水九天山和牧户关滑雪场、宝鸡鳌山和太白山滑雪场、铜川照金滑雪场、延安国际滑雪场等。
(二)纵横两轴
南北发展轴。陕西省南北跨度870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从北到南呈现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南北发展轴是指以西安为中心,榆林、延安、商洛、安康、汉中为节点,南北串联的纵向发展轴线。一是依托延安和榆林两市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冰雪+文化”、“冰雪+旅游”产品,打造“连接关中、辐射晋宁、吸引内蒙”的陕北冰雪旅游发展带。二是依托陕南地区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冰雪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发展陕南生态冰雪旅游带。
东西发展轴。陕西省东西宽200至500公里,尽管相对狭窄,但是在以西安为中心东西向500公里腹地内城市群密集,工业基础雄厚、人口众多、大众健身需求较旺。东西发展轴是指以西安主中心,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商洛为节点的东西发展轴线。该轴线利用关中城市群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打造冰雪竞赛表演业、冰雪装备制造业和冰雪运动培训业。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普及冰雪运动
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各级教育、体育部门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有条件的区县中小学应将冰雪运动项目列入冬季体育课教学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中小学积极与冰雪场馆或冰雪运动俱乐部建立合作,开设冰雪体育课程。推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园冰雪计划”,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雪运动教学活动。(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负责,各区县政府等配合)
到02020年完成对050名校园冰雪运动项目专职或兼职教师的培训。推广冰雪健身项目。鼓励各区县依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适合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冰雪健身项目,开展大众冰雪赛事活动。以花样滑冰、冰球、越野滑雪等为重点,支持有群众基础的冰雪健身项目发展。(市体育局负责,各区县政府配合)
指导大众冰雪运动。加强对大众冰雪运动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建设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冰雪运动俱乐部或冰雪运动培训学校,开展大众冰雪运动健身培训服务。(市体育局负责,各区县政府配合)
(二)提高冰雪运动竞技水平
优化冰雪运动竞技项目布局。依托西安市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开展适宜自身发展的冰雪项目,如花样滑冰、冰球等。发挥高等专业体育院校的人才、科研优势,推动新开展项目的引进、推广和提高。(市体育局负责,各区县政府、西安体育学院等配合)
完善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备战2022年冬奥会,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备战工作计划》、《冬季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长期规划》为引领,完善以各级各类体校、体育学院和专业队为主,以大中小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辅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建设和完善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设施和师资队伍。打通冬季运动项目和夏季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鼓励跨项选拔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共享、优化和提高。(市体育局负责,市教育局、各区县政府、西安体育学院等配合)
(三)促进冰雪产业发展
加快推动冰雪健身休闲业。积极推动运动健身、场馆服务、教育培训、体育旅游等健身休闲产业业态发展。加快发展社会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冰球、花样滑冰、越野滑雪等项目。实施冰雪产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区县打造一批优秀冰雪运动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积极推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做好冰雪旅游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鼓励冰雪运动场地开发大众化冰雪旅游项目,建设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露营等多种健身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度假地或度假区。促进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市体育局、市发改委负责,市旅发委、市国土资源局、西安市秦岭管理办公室、市环保局、各区县政府等配合)
积极培育冰雪竞赛表演业。大力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市场,促进办赛主体多元化,推进冰雪赛事活动市场化运作。有计划地举办专业、高水平的冰雪运动赛事,培育花样滑冰、冰球、单板滑雪、越野滑雪等观赏性强的冰雪运动品牌赛事和冰雪运动商业表演活动;打造以“大众冰雪季”为代表的群众性品牌冰雪活动;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广泛举办冰雪运动竞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市体育局负责,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各区县政府等配合)
创新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支持冰雪装备制造企业与冰雪场地等用户单位联合开发冰雪装备,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冰雪运动器材装备、防护用具、运动设施、运输索道、服装鞋帽等冰雪用品企业的发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协同创新力度,以企业为主体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替代进口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冰雪用品企业。(各区县政府、市体育局负责,市企业服务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等配合)
(四)加大场地设施供给
科学规划冰雪运动场地。各区县要根据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规划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扩大冰雪场地供给,优化冰雪场地类型结构,提高场地设施质量。(市发改委、市体育局负责,市政府金融办、市国土资源局、各区县政府等配合)
建设公共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有计划的建设一批公共滑冰馆、室外滑冰场和滑雪场等冰雪运动场地。各区县要以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为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滑冰馆,将其纳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程和健康养老服务工程。盘活存量资源,改造现有冰雪场地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结合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综合性冰雪运动中心。(市发改委、市体育局负责,市国土资源局、各区县政府等配合)
丰富冰雪运动场地类型。鼓励各区县利用公园、城市广场等公共用地,因地制宜建设可移动冰雪场地。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在冬季浇筑室外临时性冰场。鼓励各区县结合住宅开发和商业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室内冰雪场地。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各区县政府、市体育局负责,市发改委、市住房城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园林局等配合)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大力发展冰雪体育组织。加强各单项协会指导、组织和传播功能。鼓励冰雪类民办非企业组织发展,积极培育多形式、多层次冰雪协会,引导协会提供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与产品。统筹协调滑冰场、滑雪场等经营单位和冰雪运动俱乐部资源,推动群众性冰雪体育组织健康发展。(市体育局负责)
稳步推进丝路冰雪体育联盟。依托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背景,着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立西北冰雪体育联盟,形成区域联动,互惠共享的协作机制,以冰球、花样滑冰等为试点进行职业化探索,鼓励多元投入职业体育,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组建冰雪职业俱乐部和专业冰雪运动团队。(市体育局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投入机制
健全财政资金对冰雪运动的引导和支持机制,设立西安市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和西安市冰雪运动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冰雪类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建立投融资发展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冰雪运动设施建设运营。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拓宽新的融资渠道,协助冰雪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支持冰雪场地设施发展。鼓励以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举办的群众性冰雪赛事。(各区县政府、市体育局负责,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国资委、市商务局等配合)
(二)落实支持政策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相关政策。完善冰雪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水电能源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冰雪运动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鼓励保险机构围绕冰雪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引导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旅行救援类等保险。(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物价局、各区县政府负责,市环保局、市体育局、保险公司等配合)
(三)保障冰雪用地
积极引导冰雪产业用地科学选址,合理规划,控制规模。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重点冰雪场地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应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快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及时落实土地供应;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冰场等冰雪场地设施,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对冰雪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按税法规定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物价局、各区县政府负责,市环保局、市体育局、市农林委等配合)
(四)完善标准和统计
加强冰雪运动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冰雪运动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场地设施建设运营、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完善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服务标准,积极为各类冰雪赛事活动提供服务;强化标准实施,加强冰雪运动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提升冰雪运动服务质量和安全技术保障;完善冰雪产业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行业监测机制。(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各区县政府负责,市工商局、市税务局、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质监局等配合)
(五)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健全冰雪人才职业标准和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发挥政府扶持引导作用,建立冰雪人才信息库,鼓励冰雪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提升冰雪体育服务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冰雪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设置和发展冰雪产业相关专业;发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社团俱乐部和企业等各类力量,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资源开展冰雪人才培养和培训,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技能培训,推动跨界合作,共同培养冰雪运动人才;建立冰雪类专家智库,加强国内、国际冰雪运动人才的交流和培养。(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负责,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外侨办、市科技局、西安体育学院等配合)
(六)加大文化宣传
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冰雪体育文化、冰雪运动健康知识和赛事活动的宣传和展示,利用冬奥会、全国冬运会以及各冰雪单项赛事的契机,开展宣传、展览、征文、集邮等丰富多彩的冰雪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各类群众性冰雪运动主题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推广冰雪运动知识和冰雪运动文化,营建冰雪运动的社会氛围。拓展有地方特色的冰雪主题节庆活动,丰富和延伸节庆活动内涵,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增加冰雪产业宣传内容。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冰雪题材文艺创作,推广冰雪文化。(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各区县政府、市教育局、市旅发委等配合)
(七)加强组织实施
促进多规合一,将冰雪与旅游、文化等规划密切结合,纳入全市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归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市冰雪运动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市政府各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共同统筹协调全市冰雪运动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区县要按照本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分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出台促进当地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高效地展开工作,保障具体工作的贯彻落实;市体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市发改委、市体育局负责,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旅发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统计局、各区县政府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