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陕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大西安“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2-22 16:31:38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建设工作,在狠抓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大通道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农村公路升等改造及安保设施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场站等项目建设,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不含地铁)。到“十二五”末期,我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显著扩大,“空、铁、公”等交通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运输服务品质大幅度提升,西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迈入了畅接全国、通达世界的新阶段,为我市实现“追赶超越”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交通运输网络趋于完善。

  (1)航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营,建成第二跑道和T3航站楼,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迈入了3座航站楼、2条跑道运营的新时代。同期建成了集长途客运、出租车、机场巴士、社会车辆以及航空运输换乘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旅客运输压力得到缓解,机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至“十二五”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综合交通枢纽,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第八位。

  (2)铁路枢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路网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了郑西、西宝、大西等高速铁路,实现了西安与北京、太原、郑州、武汉、广州、深圳等全国大多数中心城市的快速直达,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截至“十二五”末,全市新增铁路里程97公里(含西咸新区),铁路总里程已达569公里(含西咸新区),线网密度达到5.2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到9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周边省市的“米”字型铁路骨架格局。开工建设了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北客站至机场城际铁路,加快了我市快速铁路网络的形成。

  ——枢纽场站建设提质增速。“十二五”期间,西安北站正式投运,占地面积53.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建成3场18台34线的车站,是全国旅客发送能力最大的铁路枢纽,已接入了郑西、大西、西宝等高铁线路,西安北站将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铁路中转换乘车站,“十二五”末期,我市启动了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车站规模将大幅增加,总占地面积4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车站规模将扩充至9台18线,年发送旅客能力约4800万人次,同时与地铁、公交、出租、公路客运无缝衔接,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完善了西安铁路枢纽城市功能。

  (3)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建成西咸北环线、三星电子快速干道、渭南至蓝田玉山等高速公路,扩能改造了西临和西宝高速公路。至“十二五”末期,我市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10.2公里(含西咸新区),境内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38.6公里(含西咸新区),线网密度达到5.94公里/百平方公里(含西咸新区),形成了“一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和“千公里一日交通圈”。

  ——普通公路短板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紧抓中省有关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的政策机遇,创新思维,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先后完成了国道310(任留至泾渭路)、西太路等一级公路建设,开工建设了省道107、国道108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同步对农村公路进行升等改造,实施了610公里的农村公路二级网化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普通公路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十二五”末,按照《国家公路网规划》和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安排部署,我市对辖区内国省路网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调整后将有6条国道、12条省道过境西安市辖区,国省干线里程大幅度增加。

  (4)公路客货运枢纽(场站)体系逐步完善。

  为促进我市公路客货运量快速增长,提升公路客货运场站服务水平,我市规划建设了一批公路客货运综合枢纽(场站)。“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了城南客运枢纽、纺织城综合交通枢纽,集中推进建设了一批区县等级的客运站;完成马家沟货运枢纽(一期)和国际港务区公路港项目等一批货运场站的建设。至“十二五”末,西安市主城区内建成一级客运站7座,并实现了城区周边区县二级客运站全覆盖;西安公路货运初步形成了以物流园区为龙头,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体系,全市已建成货运站场21个,入住企业达1203家。

  2.运输能力持续增长,服务品质整体提升。

  ——航空运输迈入高速发展期。截至“十二五”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国内外136个通航点和269条航线,其中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30个,国际航线36条,基本覆盖了国内百万量级机场,高效连接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并实现了欧美航线的新突破。2015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300万人次,成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之一,并以86%的出港准点率位列全国首位,年货邮吞吐量达到21万吨,年起降架次26.7万次。

  ——铁路运输效率实现新突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市铁路客运更加便捷,铁路运力大幅提升,以西安为中心到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铁路货运方面,成功开通西安至中亚货运班列“长安号”,为大西安提供了面向中亚、欧洲等地区的物流大通道。2015年,我市铁路年客运量已达4000万人次,年货运量达到847.56万吨,其中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陆港货物吞吐量9.8万标箱。

  ——公路运输网络不断完善,行业发展提质增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交通运输引领带动城市建设,服务保障经济发展”的理念,在公路网及公路运输场站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道路客货运量稳步增长。全市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9625万人次,货运量45401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和10.4%。

  ——“公交都市”示范创建初显成效。2012年西安成功入选国家首批15个“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城市,西安公共交通转向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市以创建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工程为契机,积极推进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成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公交车的数量连年增长,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有常规公交车辆7781辆,营运线路270条,线路长度6247.82公里,日均客运量401万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15.84标台,常规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6%,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信息科技引领交通发展,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信息化发展为载体,以行业管理高效化为目的,以服务群众便捷化为宗旨,积极推进信息科技在交通运输业的引领作用。着重推进“两客一危”、运输车辆联网联控、智能公交、出行信息服务、出租汽车GPS监管、维修及驾驶员培训管理等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实施“1151”工程,即“完善了(1个)交通信息基础网络,扩建了(1个)综合交通数据中心,改造了(5类)行业综合管理平台,推进了(1系列)城市智能交通发展”,我市交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4.运输能耗结构渐趋优化,绿色能源应用逐步推广。

  “十二五”期间,西安市交通运输行业以推广新能源、调整运力结构、加强新技术应用、开展低碳能力建设等方面为抓手,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十二五”末期,西安市拥有公交车7781辆,以纯天然气为燃料的公交车占97%以上;全市拥有出租车14459辆,以纯天然气为燃料的出租车占98%。公交车和出租车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近20万吨。

  (二)存在问题。

  1.航空方面,咸阳机场的核心枢纽地位逐步确立,但其功能远未得到发挥,高铁和城际铁路、地铁等运输方式尚未接入,且旅客吞吐量承载能力已经明显难以满足区域航空的发展需求;航线布局不够完善,国际航班数量偏少,欧美方向航线严重滞后。铁路方面,西安至包头、海口、武汉等城市的对外高速客运通道仍未形成,城际铁路尚无建成线路,与大西安铁路的发展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公路方面,路网布局还需完善,绕城高速、福银高速服务水平下降明显;立交出入口偏少,对机场、国际港务区、高新区、曲江新区等节点或组团支撑不足,交通转换不便;国道穿越城区断头、拥堵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难以有效满足迅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快速路体系尚未建立,主城区缺乏通往副中心城市及各经济组团的快速通道。

  2.综合交通枢纽缺乏总体布局规划,各种运输方式枢纽场站承担功能单一,规划规模及定位不清晰,整体发展层次偏低。客运综合枢纽中不同运输方式各自规划,自成体系,虽然相互之间有对接机制,但由于建设主体不同,使综合枢纽成为各种运输方式拼搭的平面组合,无缝换乘流于概念,运输方式转换不便,无法实现综合运营,且部分公路、铁路客运枢纽仍处于主城区内部,难以有效发挥快速集散输送功能。货运综合枢纽发展缺乏系统引导,规划选址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不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要求,公铁、空铁联运发展缓慢,不同运输方式货运枢纽连接通道不畅。

  3.常规公交枢纽、场站用地不足,公交线路只能被动调整和延伸,线网调整缺乏系统性,造成部分线路过长;公交专用道多与非机动车混行,公交港湾建设较为滞后,公交运行效率难以提高;公交线路复线多,重复系数高达4.5,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车辆需多次停车排队才能通过,运能难于发挥;市中心线路过于密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较大;常规公交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换乘不紧密,难以适应“地铁+常规公交+慢行”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公交线网布局亟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发展滞后,尚未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互联网信息共享,一站式服务能力薄弱。交通基础信息采集设备覆盖范围不足、采集密度低、种类少,存在信息获取盲区,难以全面掌握交通运行状态。大数据应用机制尚未健全,基础信息碎片化严重,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缺乏创新性、综合性的服务公众的交通行业基础支撑平台,综合交通数据接入不够全面和精细,“互联网+交通运输”研究应用不深入,科技信息化创新能力不足,制约智慧交通发展步伐。

  5.西安市交通运输行业正处于绿色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绿色发展理念还未完全建立,能源消耗量大,运输效率低、排放量大,急需向清洁化、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低碳交通方向发展。低碳交通建设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车辆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统计计量、检测监测等基础性制度有待加强。
 

  二、发展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交通运输业向融合发展转型、向提质增效转型、向创新驱动转型、向现代治理转型、向国内国外统筹发展转型的黄金时期。我市综合交通运输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主动适应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交通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要求,加快交通运输行业由“适应型”向“引导型”转变,努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一)承载国家战略布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

  “十三五”期间,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战略的实施,赋予了大西安新的历史使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奋斗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是大西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深度与广度,推进西安与国内外城市互联互通,加入全球主要交通枢纽城市行列,是当前全市综合交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大西安地处内陆,交通运输的发展更要抢抓机遇、创新模式,以更高的产业布局发展效率、更有效的交通运输匹配能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大西安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国家战略布局要求。

  (二)主动引领大西安新型城镇化发展,强化多层次网络化互联互通。

  “十三五”时期,西安将大力推进大西安建设,以西安代管西咸新区为契机,城市形态也将由单中心城市向“三带多轴多中心”网络城市群转型,市域城镇化率将达到76%。为引领大西安新型城镇体系发展,要坚持以“多层次网络化”的规划理念指导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按照内部成网、联通周边的要求,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交通运输服务网络,进一步促进区域与城乡协调;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城镇布局、人口和产业集聚区中的先行和引导作用,为大西安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推动大西安追赶超越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支撑能力。

  “十三五”时期,是大西安交通突破制约难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西安交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通达深度与广度,推进大西安与关中平原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国内主要经济区、国际重要节点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大西安成为全国内陆地区交通综合水平最高、能力最强、辐射最广的国家中心城市。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要求,扩大交通路网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交通运输网络衔接,提升运输服务能力,率先建成大西安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将大西安打造成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开放融合。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强化薄弱环节,确保运输能力适度超前,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坚持建设、运营、维护并重,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积极推进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衔接协调、便捷高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提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加强区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增强交通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引导新生产消费流通方式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扩大交通多样化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创新驱动、安全绿色。全面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生态保护红线意识贯穿到交通发展各环节,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建设美丽交通走廊。

  改革创新、依法治交。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全力推进深化改革工作。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加强周边市区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使交通运输发展建立在统筹管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西安交通运输追赶超越。

  (三)发展目标。

  总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以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综合交通网络为支撑,平安绿色智慧交通为依托,“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向西开放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一带一路”的航空客货运枢纽、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至2025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0万吨、年起降53.9万架次,新增40个国际通航点,形成连通国内主要城市和国外50多个城市280多条航线网络,远期适应1亿人次旅客吞吐量。

  ——构建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和国家高铁枢纽。至2020年,大西安区域内铁路总规模达到70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23公里(高速铁路178公里,城际铁路45公里),西咸新区内高速铁路总里程27公里。基本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和覆盖关中20万人口以上城镇、“辐射+环”状城际铁路网,构建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快速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建成“四主一辅”的铁路客运枢纽,形成联通亚欧的西部桥头堡和国家向西开放的铁路门户。在大西安范围内形成以高铁、城铁、普铁及相关联络线构成的“目”字形铁路客运环线。

  ——构建“二环十二辐射”国家高速公路枢纽。至2020年,大西安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747.2公里(含西咸新区),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6.95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覆盖全域、畅接全省、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

  ——构建“二环十六辐射”的干线路网,加快市域快速路体系的形成。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329公里,建设主城区连通副中心城市和西咸新区的快速路194公里。建成重要农村公路298公里。

  ——构建公路客运枢纽“一核两极”的空间结构,优化全市客运枢纽(场站)布局,提升单个枢纽的设施水平、产业承载力和集聚效应;形成“一心两带”的公路货运空间骨架,支撑主城区重点产业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做大做强大西安专业化物流产业。

  ——完善“地铁+常规公交+慢行”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本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民生的宗旨,按照“减少复线、抽密补疏、提高运效、保障出行”的原则,合理配置公交线路资源,加强常规公交与地铁、公交枢纽场站、长途客运站及常规公交主干线路与次支线路之间的换乘接驳,实现“地铁更快捷、公交更便利、道路更畅通、市民更方便”的总体目标。

  ——完善智能交通体系结构,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结合西安市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要求,大力增强交通治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服务能力、交通运行保障能力,基本实现发展决策数据化、运输服务智能化、交通管理综合化、出行服务便捷化,形成交通行业管理统筹、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高效的信息化体系。

  ——增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理念,优化能耗结构,到2020年,力争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分别下降9%、10%。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

  加快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能力倍增。实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新建3条跑道(新增2条跑道,北移北一跑道)、东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东货运区、航食配餐用房,扩建西货运区,配套建设交通、市政能源等相关设施,并接入城际铁路,实现空铁公多方式联运。

  大力推进国际及地区航线倍增。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向门户机场升级,按照“丝路连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原则,着力构建国际旅游中心,织密国际航线网和国内干线网,强化国际国内航线衔接,大力拓展国际大通道,形成以西安为国内中转枢纽,至欧、美、澳、非、亚五大洲的国际航线网络。

  强化航空货运发展。加快空港新城和国际港务区建设,以增加全货运航线和跨境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紧抓陕西自贸区挂牌成立重大机遇,启动鄠邑区货运机场研究工作。借助海航现代物流集团、京东物流总部落户西安的契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壮大临空经济,全力将鄠邑区货运机场打造成为中国的孟菲斯。

  积极壮大通用航空产业。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核心,实施“1555”计划(1个基地、5大园区、5大任务、5大工程),至2020年,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通航产业集群,培育2—3家整机制造企业,构建由一批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直升机起降点(停机坪)组成的低空飞行网络保障体系,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航运营服务加快发展,将西安打造成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加快推进西安蓝田通用机场、起降点建设,加强航油保障体系、飞行服务站(FSS)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以西安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低空飞行网络及地面保障体系。

  (二)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

  ——高速铁路,在已运营的郑西、西宝、大西、西成4条高铁线路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银西、西延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工作,推进西渝、西武及联络线等高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我市高铁网络建设进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米”字型铁路网的国家高铁枢纽。

  ——城际铁路,继续推进北客站至机场城际铁路建设,力争2018年底通车运营;充分利用高铁线网骨架,推进机场至阎良、西安至韩城、西安至法门寺、机场至法门寺等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高速铁路网紧密衔接,服务关中平原城市群,带动周边城市同步发展的“辐射+环”状城际铁路网。

  ——铁路枢纽,完成西安火车站扩能改造和阿房宫车站新建工程,启动西安南站项目研究,最终形成“四主一辅”的铁路客运枢纽格局。加快建设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在西安形成以物流、贸易为主的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节点,提升大西安铁路枢纽运输能力。

  (三)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高速公路枢纽。

  完成对京昆高速西安至阎良段、西安至涝峪口段和兵马俑专线高速公路的扩能改造,建成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鄠邑区至周至高速公路、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公路,推进大西安高速公路网加密规划研究和项目推进工作。

  同时,结合城市交通发展需求,全面提升现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服务区,加快西安绕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提升工程进度,完成丈八四路、雁塔路、金花路等立交和绕城东、西服务区新建工程以及曲江、西高新和河池寨收费站扩建工程。

  (四)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普通公路网络。

  1.落实国省干线调整规划,加快干线公路升等改造。

  根据西安市国省干线线位调整规划,以建设“美丽干线公路”为抓手,对调整后的国省干线中技术等级低、通行条件差的路段进行扩能改造,对国道城市过境段重新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国省干线路网结构,全面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完成国道210(白马寺至下大寨)、国道310(零口至秦汉大道)、省道101(木岔至灞源)、省道107(渭南界至眉县界)新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国道210(下大寨至沣峪口)、国道211(东江渡至沣峪口)、国道310(西咸新区段和周至县城至青化段),启动国道312西安过境公路、国道344(普化至鸣犊)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开展大西安市域快速路体系研究和项目推进,加快建设西安至阎良、西安至临潼、西安至鄠邑区快速路项目,加快大西安主城区与副中心城市及经济组团之间的快速连通。

  2.建设“四好农村公路”,着力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

  ——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加快县乡公路中道路等级偏低、通行条件较差的瓶颈路段升等改造进度,提升乡镇至县城间、乡镇与乡镇间和乡镇至干线路网间的县乡公路技术等级,新改建县乡公路约2400公里。以产业路、园区路、旅游路为重点,改建一批农村经济干线,打造“特色致富路”,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实施重要农村公路226公里。

  ——继续实施建制村通畅和通村联网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原则,继续打好我市交通扶贫攻坚战,力争率先实现交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继续推进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确保全市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水泥(油)路,积极打造“幸福小康路”,2016—2018年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82公里,实现全市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加大通村联网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重要自然村对外通畅问题,全面提升我市交通扶贫工作实施品质,计划实施通村联网工程1991公里。

  ——继续实施通村公路完善、生命防护、桥涵配套工程。以打造“平安畅通路”为重点,全面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农村公路桥涵配套及危桥改造、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等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39公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1860公里、桥涵配套和危桥改造工程164座。

  3.阎富融合发展路网布局。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西渭融合、加快富平建设与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强富平和阎良的交通联系,打造富平县、阎良区、富阎合作园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规划区外通内畅,快速聚散,融合发展,完善阎富同城发展的交通路网体系,构建环绕富平县中心城区、富阎合作园区和阎良城区的快速外环路(两环),建设石川河左岸滨河路(一横),并在现状3条联系通道的基础上新增5条富平与阎良的联系通道(五纵),实现未来富阎之间7条快速通道的交通联系,最终构建“两环、一横、五纵”的主干路网格局。

  (五)加快西咸新区与西安路网深度融合。

  1.高速公路。

  为加快西咸新区与西安市区的融合发展,对西咸新区境内高速公路网进行加密工作,“十三五”期间,完成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公路,实现西咸新区与西安的高速互联互通。

  为提升西咸新区高速公路服务能力,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建设新包茂高速泾河北出口、机场高速兰池大道出口、绕城高速能源中心出口、新西宝高速沣泾大道出口、绕城高速鱼斗路出口5个高速公路出口,建设新西宝高速咸阳南收费站改扩建工程(咸户路),提升西咸新区对外交通的通达性。

  2.快速路。

  大力整合现有公路体系和城市道路体系,加强西咸新区与西安市路网充分对接。结合西咸一体化空间布局,以西咸新区发展轴带为依托,积极打造西咸新区方格网状路网结构,形成“六横六纵”的快速路体系,加快西安市与西咸新区的路网融合发展,实现快速对接。其中六横为高泾大道、正平大街—沣泾大道、兰池四路、尚稷路、西咸快速干道、新西宝高速;六纵为咸旬路、自贸大道、秦汉大道、西三环、茶马大道、西铜公路。计划完成快速路101.6公里。

  3.普通公路。

  根据西咸新区内的路网规划,完成国道312(咸旬路至西咸北环线)、国道211(广德路至天翼大道)建设工作。启动国道310西咸新区过境公路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完成县乡公路改建工程90公里,通村联网工程80公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110公里。

  (六)加快构建公路客货运枢纽体系。

  加快建设市域综合客运枢纽,新(改)建西安北站、南站、城西、蓝田、高陵、鄠邑、临潼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场站),继续完善区县农村客运站,实现对所有乡镇、主要建制村的全覆盖。建设国际港务区公路港、华南城电商物流园等一批综合性、专业化货运枢纽。

  (七)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大西安将以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为切入点,以建成投运的公交枢纽场站为节点,结合常规公交与其他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接驳需求,积极做好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工作。计划新增公交线路59条,调整公交线路51条,其中西咸新区内新增公交线路15条左右。通过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我市常规公交线路走向将更趋合理,线网分布更加均匀,线路平均长度大幅缩减,公交线路的运营效率、公交车辆的周转率进一步提高,车辆运行速度、准点率和正点率也将大大提高,常规公交与地铁接驳线路将达240余条。同时,积极建立公交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的保障机制,推动常规公交与机场、铁路车站、公路客运站、地铁换乘站(首末站)在车辆调度、运营时间等方面的协同匹配,充分发挥各种公交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提供多样化公交出行服务,全面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和出行吸引力。

  地铁在已运营的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四号线、五号线一期、五号线二期、六号线一期、六号线二期和九号线等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上报《大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年)》(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根据国家批复情况开工建设第三期建设规划地铁线路,积极启动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至2021年,地铁运营线路达到8条,运营里程达到243公里。

  构筑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空间,引导“慢行+公交”的出行方式,完善步行和自行车道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制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优先计划。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范畴,与轨道站点、公交枢纽结合发展。

  (八)积极推进智能绿色交通建设。

  ——智能交通,围绕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业务应用、展示与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实施1631工程。即:建设1个数据云中心,推进6大应用板块(交通电子政务、综合交通管理、运输生产组织、公众信息服务、交通可视化、已建项目深化)智能交通发展,实施3个重点项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物流运输体系,交通信用体系),建成1套运营保障机制。

  ——绿色交通,建设西安市绿色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绿色循环低碳公路、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优化提升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能源结构,推广绿色装备及技术;优化运输结构及客货运组织模式,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行与管养信息化水平,加强客货运信息化和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完善绿色交通法规制度和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九)资金需求。

  “十三五”期间,大西安交通建设规划投资约2166.5亿元,其中航空枢纽430亿元,铁路枢纽867.9亿元,高速公路枢纽310.49亿元,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02.94亿元,市域快速路163.7亿元,重要农村公路77.61亿元, 阎富一体化项目28亿元,县乡公路106亿元,一般农村公路23亿元,运输站场54.45亿元,智能交通建设2.4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十三五”期间,市级各部门及各区县政府要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机遇,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协调落实好各项建设条件,明确权责,抓好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定详细的项目建设计划,强化交通运输与规划、发改、国土、建设和环保等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及时把握和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

  (二)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

  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的交通建设融资模式,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级更大支持,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各级政府责任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和推广PPP模式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创新投融资思维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破解融资瓶颈。

  (三)强化科技创新。

  鼓励和引导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引导高端化、智能化的先进运输装备推广应用,协调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配套资金,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建设智慧绿色平安交通中的引导作用。

  (四)强化人才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加强执法骨干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执法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工作效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发挥整体效益。

上一篇:西安市冰雪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下一篇: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