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省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12334.66亿元,同比增长7.6%,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加快0.7和0.3个百分点,呈逐季回升态势。在能源价格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我省经济逐渐回升,表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十二五”以来,我省针对产业结构偏重的情况,一直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从目前的成就看,这种调整支撑了经济稳步发展,助推经济稳步回升。
第一,非能源产业增长快于能源产业增长,支撑了全省经济的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我省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下降,而非能源产业的比重逐步提升。2010年,能源产业占比为41.8%,非能源产业占比为58.2%。经过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2014年,能源产业占比下降为30.7%,非能源产业占比达到69.3%。2015年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同比增长1%;非能源工业增长13%,增速高于能源工业12个百分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已逐渐由能源产业转向非能源产业。在能源价格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非能源产业对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结构性加速的力量大于结构性减速的力量,促进了全省经济的稳定增长。从2015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能源化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装备制造工业增长5%,有色冶金工业增长13.1%,食品工业增长1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3%,医药制造业增长11.2%,纺织服装工业增长21.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5.5%。其中,能源化工工业呈现结构性减速,而装备制造业、食品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长则较快,呈现结构性加速的力量,且结构性加速的力量大于结构性减速的力量。因此,尽管能源价格仍在下降,但我省经济仍然实现了稳步回升。
第三,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非公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稳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我省不断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从规模来看,2015年上半年,我省个体工商户达132.30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13.13万户;全省私营企业达38.75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8.7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0.8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6703户,较上年同期增加45户;外商投资总额达564.52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1.4倍。从增加值来看,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为4205.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非公经济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67.3%,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96.6%。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非公经济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针对经济结构偏重的特征,我省积极推进建设科教型、文化型西部强省战略,不断加大了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的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的9.1∶52.3∶38.6。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占比提升的特点。从前三季度情况来看,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居民服务等服务业增势强劲。服务业比重提升,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初显成效,空间结构的优化成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为了协调陕西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差异,省委、省政府于“十一五”提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发展战略;至“十二五”,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被调整为“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从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关中稳定增长,西安增速为7.8%,宝鸡9.9%,渭南8.5%,咸阳8.6%;陕南强劲增长,安康增速为11.6%,汉中9.1%,商洛10.7%。近年来,能源价格下降导致陕北地区对我省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减小。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中地区的稳定增长和陕南的强劲增长,弥补了陕北地区增长的减缓,全省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从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们依旧必须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供给结构,坚持创新驱动,注重产业技术升级,推进产业层次由中低端、传统型向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以结构升级来寻求陕西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